2022年度大学生对共同富裕思考和理解800字

来源:卓全范文网 时间:2022-11-27 19:55:03

内容摘要:富裕县是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的一个县。位于黑龙江省西部,嫩江中游左岸。处于由平缓起伏的漫岗向平原的过渡地段。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寒夏暖,四季变化明显。距齐齐哈尔市65公里,距哈尔滨市350公里。地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度大学生对共同富裕思考和理解800字,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2022年度大学生对共同富裕思考和理解800字

大学生对共同富裕的思考和理解800字6篇

【篇一】大学生对共同富裕的思考和理解800字

认识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是一句久远的政治口号,当初提出是为了创造富裕,如今,它已经把共同二字加上了,并且已经开始影响我们的生活。因此,我们认为很有必要,提醒大家,注意它的威力和对我们的影响力。相信这样的提醒,目前来看也是国内独一份。

先来回顾一下共同富裕口号出来的历史。

改开准备期间,国内依然是平均主义盛行,突然要搞活经济建设,局部搞试点开放,必然导致区域与区域之间的贫富差距,个人与个人之间的贫富差距,如何为改开提供理论依据和现实指导?这是个必须解决的问题,否则师出无名,政策站不住脚,老百姓想不通接受不了,改开就是空话。

聪明的小平同志和他的战友们,从毛主席50年代的讲话里找到了灵感。

土改后,毛提出了两句今天很多人不知道的口号: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当然,当年毛的意思是同步富裕,一个也不掉队。

但人有聪明愚笨,勤劳懒惰,怎么可能同步富裕呢,那就只能造成平均主义,落后的扯下先进的。于是小平们转换了共同富裕的意思,注入了新的解释: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为什么要把这段历史交代清楚呢?因为小平是改开的总设计师,他解释的共同富裕,有过程,过程就是对共同富裕的解释,也有目标,目标就是2050年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具体内容: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什么是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呢?以今天为例,韩国台湾就是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均大概在2.5万到3万美元,而今天的中国人均GDP刚好过1万美元,这是刚进发达国家门槛。那么今上又在小平设计的目标上做了优化,希望2035年,中国就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也就是提前15年实现目标。留给我们的还剩15年了。2035年全面实现共同富裕,时间紧,任务重。

岔开一句说,为何对共同富裕这个目标念念不忘呢?因为它是一个执政党的承诺,必须兑现。也是国情决定必须达成的。

某种意义上说,中国共产党确实是一个好党派,是人民群众尤其是困难群众的好党派。换其他国家,执政党和政府对落后分子是无能为力的,最多确保你温饱。然而中国共产党的出发点是带领14亿人一起富裕,而且看起来还可能真能实现,因为至少全面小康快要实现了。

社会问题很多,但我们不能否认共产党的初心和用心。

好了,自从共同富裕成为共识,像我们这样年龄的,初中政治课都是要背要考共同富裕的意思,于是我们都接受了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观点,佩服有钱人,不仇富。

但是事情悄悄起了变化,先富们不是带后富,是要转移财富。而且也曾努力接触权力想要确保自己财富领先地位。这就导致共同富裕可能成为无法实现的任务。

让有钱人心甘情愿拿钱出来是不可能的,外国有信仰的有钱人也不可能。不愿意,那就强行!

然而,强行已经不可能像解放后那样公私合营再完全没收。毕竟中国已经不是封闭体系,是一个主动融入全球市场的大国,市场国家必须确保公民财产安全。

岔开说一句,不要奢望统治精英们消解自身财富,他们保有一定社会比例的财富,是社会稳定的压仓石。不要埋怨,要埋怨就怪自己怎么混不到上层人群,没好爹,拼尽努力也可能有个好岳父啊。

2018年的一些变化,最后老大出来说是误读误会,没那个意思,其实是有那个意思啦,就想试试能不能使用权力直接干预并且主导社会财富分配,因为这样效率最高。

不能直接使用权力强推,那就使用政策巧取。

以下说的三个路子,将是未来经济生活中的新常态,活生生的影响每个人。接下来逐个简单举例说明。

很多人有这样的疑惑:国企效率低下,浪费严重,民企积极进取。如果整个社会财务主要被国企控制,怎么提高效率,怎么参与国际竞争?这样的疑惑是多余的,中国是国家资本主义,参与国际竞争是效率最高的路子。除了美帝实力太强,其他国家和企业,基本都能搞定。

所以,以后的企业想要做大,一定要熟悉金融市场,多请做金融的朋友喝酒吃饭洗脚啊,小则债务融资,大则股权融资。

第二个路子,通过税收进一步压缩普通富人的利润空间,也就是让他们预期收入收缩,等一等穷人们。

因此,市面上任何减税的政策,都不要高兴,这里减了,那里悄悄收回来。所以请注意减税政策的正确提法是“结构性减税”。

同时,通过大数据,金税三期,把以前的灰色收入全部提取出来,必要时,征税、补税、罚款。比如在我们公号上发广告,以前的广告主有微信支付的,有支付宝支付的,有银行卡支付的,还不开发票,2019年我们不敢了,因为广告主可能会被查,最后追到我们这里来。那就找人开票收钱,到手的广告费要去掉税点和服务费。

中国人的灰色收入(不入税)的有多少?不可靠数据显示大概占GDP的19%!

如果你的收入有19%要补交个人所得税,你说你是不是收入下降了?而且因为被追查,很有可能有些收入你连要都不要了。

对法律、政策和市场手段的运用,政府越来越熟练,慢慢水至清则无鱼。马不食夜草不肥,人无横财不富。以后横财可就少之又少,新富人群的增长率得到有效控制,又再等一等穷亲戚穷朋友

这就是税务调节的厉害。至于创业失败(炒房炒股也是创业),那是自己能力高低,不要怪政府。政府给的空间虽然越来越苛刻,但是公开的政策。

第三个手段就是转移支付。

这个转移支付的大趋势,是拉平城乡差和区域差。

转移支付也是最具中国特色的政策,它源于成功的中央集权。过去改开的成功,是中央集权下的成功,强行推进工农剪刀差,用农村廉价的劳动力资源,支持了制造业和工业化。

今天的转移支付,是通过国企和税收(扩大下也包括其他财政收入),政府聚拢了整个社会的财富,开始有意支持中西部和乡镇人口,第一个考验就是全面脱贫,目前做的差不多了,接下来就是全面小康,最后是共同富裕。

还剩15年,全面脱贫比较容易实现,实现起来就是政府直接给农村(因为绝大多数穷人在农村)穷人钱,让你又房子住,有饭吃。前两年办贫困户很容易,去年下半年开始指标有限,不好办了,因为任务快完成了

在迈向全面小康的阶段,未来五年吧,定居一线不是最好的去处,几大国家城市是最好的选择。而如果要发财,生意的机会在中部和西部也比一线多,一线更多成为金融、服务、技术、研发、权力等的中心,但其依托项目基本都在外面,也意味着大量一线人员要增加出差的时间。

全面小康还有一个重要的新现象,请大家注意,那就是全民持股!三年前流行的无股权不富,主要是忽悠人参与一级市场股权投资(90%上当受骗),未来呢?主要是持股!所以,证监会必然要对上市公司扩容再扩容!扩容的主要对象还是国企和国企混改企业,一级部分国家战略产业的民营高科技企业。为什么要这么做,这是支撑最后十年从全面小康走向共同富裕的基础。

全民持股的预判,建议各位不要空仓。

留给最后一步也就是共同富裕的时间不多,也就10到12年。这个时间里,人均GDP能实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吗?想象一下,加入今天中国人均GDP不是一万美元,是2.5万美元,简单对比那就是各位现在的收入是2018年的2.5倍吧,你觉得是什么日子?中国将是什么实力的帝国?

按现有的存量竞争的路子,国家金字塔绝对无法容纳一个14亿的富裕中国。那是不是无解了?

关于这个解读,今天不展开,因为有一篇文章正要写这个内容。简单说说,从某种意义来说,流浪地球带着地球去流浪,有其深刻的未来预见性,它的主题切合了中国给出的世界答案:人类命运共同体。由美国主导建立的世界贸易体系,是基于石油美元。石油美元的内核是资源稀缺性。资源稀缺性是因为替代技术始终无法出现。所以,今日世界的死结就是技术瓶颈,这个瓶颈主要是理论突破被锁死,应用层已经走到尽头。但有些技术,已经在悄悄铺垫,它将以旧世界科学理论的5G应用和生物基因研究为基础,把人类带入一个全新的世界,这个世界还远,但已经看到萌芽。只有技术创新彻底突破能源局限,人类社会的生产效率才能进入指数级递进,从而把金字塔模型拉平。这一天的到来,将无限接近共产主义社会,那就是按需供应,要啥给啥。

而且,当这样的技术突破真的实现后,人类的寿命将变得可控,120岁不是梦!基于此,请尽量帮助我们的父母再活20年!再活20年,他们可能就能给自己的生命充值了。

最近我们接触了一些新领域的科研人员,科技大爆发真的真的在积蓄力量。

好了,今天的分享结束了。对共同富裕的源头做了追溯,对它的未来发出了期待,对眼下的走势做了研判,希望有丁点的共鸣能帮到你思考和决策。

最后的描述,是中国的唯一出路。

来自四大少的朋友们微信分享会

2019.3.18 中午12.30

【篇二】大学生对共同富裕的思考和理解800字

浅谈共同富裕

基本内容

形成条件

如何实现

如何实现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是邓小平经济思想的重要内容 ,如何认识共同富裕关系到对当前存在的一些收入差距、贫富悬殊的正确理解问题 ,关系到对社会主义事业前途的信心问题。论文认为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乃至整个社会主义阶段的共同富裕 ,不是绝对的平均富裕 ,而是社会成员间存在一定收入差距的相对共同富裕。应该把这种共同富裕理解为随着社会的发展 ,社会成员的收入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绝对共同富裕——无差别的共同富裕

深刻领会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应着重把握以下要点:
二、共同富裕的内容
  
  共同富裕是一个久远的历史课题,同时也是一个现实问题,更是一个未来课题。那么这个课题的共同富裕到底是指什么呢?下面我们进行分析:

  (一)共同方面的含义:

  一是经济地位平等,共同享有经济支配权和控制权。在共同富裕的经济社会里,所有人处于平等的地位,这种平等不是简单的法律规定或者社会认识,而是体现在经济优势上。即:不是通过法律的手段或者政治的手段来维持保障经济地位的平等,而是各个阶层和劳动者个体在经济要素方面拥有相互抗衡的经济实力。通过经济措施的努力,将把劳动力和劳动文化培育成可以与劳动物质相抗衡的劳动因素,同时都具有资本抗衡的能力。在共同富裕的经济社会里,没有雇佣关系,也没有资本家或者无产阶级,而是劳动力及其资本的拥有者、劳动文化及其资本的拥有者和劳动物质及其资本的拥有者,以及单纯的资本拥有者。各种拥有者的地位是一致的,不仅体现在政治法律里,更体现在经济优势里。由于经济地位的平等不是一个政治虚名或者法律虚名,所以会直接共同享有经济支配权和控制权。


  二是公正公平分配,全面消灭剥削,共同享有劳动成果。在经济活动中,存在的剥削有劳动力剥削、劳动文化剥削。劳动力剥削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劳动力成本回收不完整,劳动力成本包含从把胎儿培养成劳动力的所有资金耗费,以及在形成劳动力后维持和发展劳动力的所有资金耗费,当然享乐性的资金耗费不计算在之内。如果成本不能回收,那么劳动力的耗费上就直接形成负资产或者说仅有最低底线的自然生存和繁衍的资产。这些成本的回收应当可以维持劳动者一生在衣、食、住、行、医疗、健身、学习等方面的资金耗费。可是,许多的劳动者是居无定所,医疗无钱,养老无钱。在当前,众多劳动者无法偿还父母和社会的养育、培养的资金耗费;
开始劳动后无法购置维持劳动力存在的房屋和一些生活、学习、工作等必须品;
失去劳动力后无法安度晚年。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思,我们应当知道到底是当前的生产力无法解决这些问题,还是剥削造成的。二是劳动力创造的相应的增殖价值部分或者利润部分被剥削了。结合第一点,那些产生、维持劳动力的资金耗费形成了整个劳动力的成本,但是这个成本并没有象劳动物质和资金那样成为生产成本,并参与增殖价值或者利润的分配。凭什么劳动物质的资金耗费和直接的资金耗费成为了分配增殖价值或者利润的资本,而劳动力的资金耗费就不能参与增殖价值或者利润的分配呢?这就是剥削!当前我们许多劳动者不仅应有的增殖价值或者利润被剥削了,甚至连成本都被剥削了。劳动文化剥削主要体现在劳动者的创新研究没有得到正确的增殖价值评估或者利润评估,它们应当拥有的增殖价值或者利润被一个简单的奖金或者工资、甚至是几句奖励的话就代替了。这就是劳动文化剥削!总体上讲,劳动力的维持资金和使用资金是资本,享有成本收回和分配利润的权利;
劳动文化的维持资金和使用资金是资本,也享有成本收回和分配利润的权利;
当然,劳动物质的维持资金和使用资金是资本,也享有成本收回和分配利润的权利;
单纯的资本同样享有享有成本收回和分配利润的权利;
所有劳动要素都必须拥有资本才可以存在,都必须享有资本的一切权利。共同富裕社会将实行公正分配、按劳分配、创新分配和公平分配,彻底消灭剥削,共同享有劳动成果。


  (二)富裕方面的含义:

  一是物质产品方面的富裕。人民群众拥有丰富的生活、工作、学习、娱乐等方面的物质必须品。物质产品不仅是经济活动的基础,更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需品。这是共同富裕的基本标志和要求,物质生活的富裕程度是共同富裕的基本指数,没有丰富的物质产品,就不可能算为富裕。


  二是精神产品方面的富裕。这包含人们生活、工作、学习、娱乐等方面的精神文化产品。精神文化产品有两大类,一类是本身载有意识事物的一类文化产品,如书籍、光碟、硬盘、报刊、邮册、图画、相册等,这些产品物质本身并不是消费需要的,需要的是其载有的意识事物。如果将其载有的意识事物转载到其他载体上,就不再是精神产品了,就仅仅是一个单纯的物质产品。另一类是本身就是精神产品,如盆景、雕塑、饰品、古玩、歌舞、戏剧、影视、相声、小品、演说等。


  三是服务劳动产品方面的富裕。这主要是指人民群众可以充分享有医疗、教育、保险、健身、娱乐、购物、交通、救援、交际、法律、政府服务和民主维权等服务方面的权利和条件,同时包含市场上广泛存在的服务劳动产品。


  四是生态环境方面的富裕。这是指人民群众均能享有安全、丰富的自然生态环境,也就是拥有蓝天白云、清新的空气、清洁安静美丽的环境、健康的活动空间等。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人民群众的消费和生活的基本要求与以前有很大的区别,所以仅有的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是不够的。共同富裕的需求内容应当按照当时人民群众或者人类生存、发展需要的标准进行定义,并且可以适时调整。
一是认清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和奋斗目标。什么是共同富裕?邓小平同志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结合上赋予共同富裕以科学的内涵。在共同富裕这个概念中,“富裕”反映了社会对财富的拥有,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
“共同”则反映了社会成员对财富的占有方式,是社会生产关系性质的集中体现。共同富裕包含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两方面的特质,从质的规定性上确定了共同富裕的社会理想地位,使之成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和奋斗目标。


二是明确共同富裕的实现前提。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表明:我们既不能离开共同富裕讲发展生产力,离开了就会导致两极分化;
也不能离开发展生产力讲共同富裕,离开了就会导致共同贫困。可见,共同富裕的实现前提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实现共同富裕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
坚持社会主义,防止两极分化,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牢固的政治保障。


三是把握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邓小平同志提出,允许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以带动多数地区和多数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个先富带后富、实现共同富的战略构想,是邓小平同志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创新,是共同富裕思想的主要内容,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的一项大政策。怎样把握时机用好这项大政策?邓小平同志又进一步提出了“两个大局”的战略构想,成为我国在达到小康时实施先富带后富战略的重要指导思想。


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归结起来,主要包含四个层次:一个总目标———实现共同富裕;
一项大政策———顺应经济发展规律,允许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裕、先发展;
一条主渠道———先富起来的地区和人帮助后富的地区和人,先富带后富,最终共同富;
一个大原则———把握适当的力度和时机,解决发展的不平衡和调节贫富悬殊问题。

如何实现共同富裕?想实现共同富裕,就要做到一下几点:
(1) 继续大力发展生产力:
生产力是根本,好比我们的“共同富裕”大厦的根基。想要真正的实现共同富裕,这一点必须坚定不移的保证。不过,发展生产力我们必须把握好一个“度”,就像“可持续发展”中说的一样: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换句话说,政府必须在这个这项工作里下大力度。既不能不发展,也不能头脑发热的一个劲的发展。因为我们的政府是一个“不偏心”的政府,这些事情他们一定会全力去处理。

(2)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与科教兴国战略:
在前面的文章里我也提到了科技的重要性,如果说“科技”是“共同富裕”的基础,那么“教育”就是“科技”的基础。所以说,大力发展科学技术非常重要,只有社会整体科学技术水平上去了,我们才能真正的实现“富裕”。同时,不仅仅是对高端人才的培养。服务于广大人民的义务教育、各种渗透在生活各个角落的教育同样重要。

(3) 尽全力保障那些暂时还处于“贫困”状态的人的利益:
部分人的贫穷是,永远是“共同富裕”中必须要面对问题。一些人,可能因为如能力、天生条件、后天培养不足、机会各种问题。在某一个时期依旧贫穷着。面对这样的人,我们必须尽量保证他们的利益。其中,好包括几个小点a) 医疗问题 b) 交通问题 c) 教育问题 d) 房价问题 e) 官二代、富二代问题 f) 其他不公平问题 在处理这个问题上,而我们政府的优越性更加的显而易见。前面我已经提到了,我们的政府,是要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的,这些不公平的情况是不能存在的。

另外,有些人可能还有疑问:在这些问题上,那些资本主义国家做的远远超越我们。比如美国,他们的教育、医疗都几乎是免费的。“美国梦”也说明了他们的社会机遇的分配是十分平等的。

有这个疑问,是因为提这个问题的人没有着眼于历史。对比一下,曾经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有这么完善吗?没有!后来,他们发生了很多次各种各样的危机才逐步演变成目前的状况。但是,说实在的,在某种意义上,是资本主义国家在经历了各种危机后发现了自身存在的问题,在逐步改善,逐步向着。社会主义国家应有的方向发展。这些足可以看出我们社会形态的优越性。对于这一项优越性,我们一定要大大的发扬。这就是要建立社会保障体制,尽全力保障那些暂时还处于“贫困”状态的人的利益。

如果说拉开贫富差距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第一价段,那么当前我们要做的就是在保持上限不断提高的基础上,不断缩小上下限的差距。在经历一个较长的发展过程后,相信我们终将实现共同富裕。

七、共同富裕的历史启发
  
  在世界历史上,不论是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都有一些追求共同富裕的措施和办法,不同之处仅仅在于出发点和目的不一样,但是在效果方面相差不大。下面,对历史上追求共同富裕的措施和方法进行理论上的总结和概括:

  一是生产力发展途径。这个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的,主要体现在初次分配上,主要手段是提高工资档次,以此增加劳动人民的实际收入。在这个途径上,经济政策的实施者并没有想实现共同富裕这个美好而伟大的理想,其目的是为了消除经济隐患,创造稳定的经济环境,共同富裕仅是一个附带效应,剥削现状和赖以剥削的条件都没有改变。虽然剥削依然存在,但是通过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劳动人民得到的劳动成果比以前多了,生活比以前富裕了。当然,多分给劳动人民一点劳动果实也并非情愿,而是在劳动人民的反抗之下的无奈之举,或者是对经济矛盾妥协。这条路径的优点是生产力发展进步了,整个社会的经济基础强大了,拥有优越的竞争能力和生产能力。其缺点是剥削程度加重,财富分配失去均衡,整个社会发生财富倾斜,生产、分配、消费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虽然可以采取借贷等手段暂时缓解生产和消费之间的矛盾,并极大的短暂的调和实际财富倾斜的现状,但是这些手段只能让经济矛盾越积越深,最终导致不可化解的矛盾爆发。这个方法是以发展生产力的方式增加社会财富,劳动人民也受益于生产力发展,得到了更多的财富,但是从根本上讲,它是不顾及分配问题的和剥削问题的,所以不是真正的共同富裕道路。这个途径给我们的启示是,生产力发展可以让人民群众富裕,但是不消灭剥削,人民群众无法真正富裕。


  二是均衡再次分配途径。就是在初次分配不均衡的情况下,通过再次分配达到分配均衡的目的,这是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的。这个途径可以提高国民的个人实际收入,同时也可以通过再次分配的方式调和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使整个经济体系和谐运转。其实现手段是提高国民福利待遇、失业救助、增强社会保障体系以及打造共享的公共服务体系等。其优点是通过政府性的国民分配行为对低收入者进行扶持,缩小整个社会的财富差距,促进整个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其缺点是仍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分配和消费之间的矛盾,因为其手段是再次分配。再次分配的劳动成果是大众性的税收收入,而不是直接削弱剥削程度而得的收入。根本上,是不可能解决分配和消费之间的矛盾,因为剥削阶级的剥削部分并没有减少。实际上,这是一个贫穷的收入相对高的人民群体对另外一个收入相对低的人民群体的帮助,就是一个集体的慈善活动。均衡再次分配的共同富裕途径,没有真正解决剥削问题,也没有真正解决人民个体没有经济主导能力的问题。接受再次分配的人民群众,不是走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而是走在被慈善的道路上,因为他们没有经济主导权,对经济来源没有支配权和控制权。这种情况,不论是在一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还是在中国,都是属于一个性质的,其事实作用没有任何差异。这个途径给我们的启示是,不解决劳动人民对经济的主导权问题,也就是经济支配权和控制权的问题,只能是被慈善,而不是共同富裕。


  三是平均分配途径。这种分配方式主要存在于计划经济体制中,其分配计算不考虑各个劳动因素或者生产因素在整个生产过程中的增殖或者利润作用,并把各个因素同等起来,进行平均分配。这种分配方式虽然有一定的按劳分配因素,但是“劳”与增殖劳动或者利润之间并没有明确的计算。由于其分配方式没有体现效率的作用,以及资本和文化的作用,抑制了优势因素参与生产或者劳动的积极性,最终抑制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时,由于计划经济的原因,抑制了整个经济社会的运动活力,直接导致生产力发展缓慢。当然,由于生产力得不到优势发展,也就不可能创造共同富裕的财富,但是这个分配方式的惟一优点就是消除了贫富差距。可是这个优点不会永远存在,会因为财富创造能力的降低而消失,甚至人民群众得到的实际财富会减少到比在剥削社会得到的财富还少。这个途径给我们的启示是,没有先进的生产力,即使是消灭了剥削和消除了两极分化,也是不可能实现共同富裕的。


  综合三个启示,得出的结论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和“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必须是统一的行动,也就是说,“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本身是在为“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创造经济条件,而“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本身是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二者必须是高度统一和协调的。同时,劳动人民个体必须掌握到相应的经济主导权,才能真正创造财富而拥有财富。实现了这些条件,才可能实现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是人类之伟业,就需要全人类来完成!我们实施的不是主义性战略,而是全人类安居乐业,共同富裕的战略!让我们怀抱世界而拥有世界!

【篇三】大学生对共同富裕的思考和理解800字

实现共同富裕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与此同时,缩小贫富差距、城乡差距、东西差距也势在必行,意义重大。1978年12月,在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同志作了重要讲话,这个讲话实际上就是后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主题报告。邓小平在讲话中提出:“在经济政策上,我认为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 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一部分人生活先好起来,就必然产生极大的示范力量,影响左邻右舍,带动其他地区、其他单位的人们向他们学习。这样,就会使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地波浪式地向前发展,使全国各族人民都能比较快地富裕起来。”在1985年邓小平同志就深刻指出,“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的改革就失败了。”

1987年,邓小平提出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在党的十三大中确定邓小平的“三步走”发展战略构想,其中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水平达到小康。邓小平在谈到小康目标时,用的是“小康社会”,也就是说小康是一个涵盖经济、政治和文化的综合概念。同样,我们认为共同富裕也不单是一个物质上富裕的问题,而是一个包含物质生活在内的、体现社会成员各方面生活富裕在内的综合概念。也只有从这样的高度去认识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才称得上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根本目标。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和奋斗目标。在共同富裕这个概念中,“富裕”反映了社会对财富的拥有,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
“共同”则反映了社会成员对财富的占有方式,是社会生产关系性质的集中体现。共同富裕包含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两方面的特质,从质的规定性上确定了共同富裕的社会理想地位,使之成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和奋斗目标。正如邓小平所说:“社会主义的特点不是穷,而是富,但这种富是人民共同富裕。”正是基于这样的判断,邓小平一再告诫我们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主 体地位,保证人民占有、使用和支配生产资料的平等权利;
必须坚持按劳分配的原则,保证人民获得财富的公平权利;
必须加强宏观调控,保证人民享有共同致富的权利。

共同富裕是以物质的共同富裕为基础的,这是共同富裕的最重要的内容。一方面,物质生活的富裕必须有赖于精神生活的指导才能形成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
另一方面,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拥有闲暇时间将成为富裕生活的一个显著标志,如果没有精神生活作依托,闲暇时间不仅无助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提高,相反可能成为滋生惰性、产生新的社会问题的温床。然而,仅有物质生活的富裕,这种富裕与现代文明是相背离的精神富裕的价值,不止是它和物质富裕是互相联系、制约的,而且社会主义精神富裕是社会主义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谈到一国的综合国力时,通常主要指该国政治、经济、科技等实力的总和。但社会的发展日益表明,一国的精神凝聚力也应当是其国力的重要组成因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精神力量不行,一个前进的时代,总有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
一个发展的民族,总有一种积极进取的意志。江泽民同志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他还指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 ,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尺度。综合国力,主要是经济实力、技术实力,这种物质力量是基础,但也离不开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精神力量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高度的物质文明和高度的精神文明,既是我国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共同富裕的主要内容。邓小平指出:“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文明。”他认为,物质生活的富裕、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人的自身文明素质的提高,这几方面有机结合,才能构成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鲜明特征。

邓小平在谈到共同富裕时、多次强调“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这里“逐步”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从社会历史发展纵向看,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客观的物质积累过程,需要分步骤有秩序地进行。二是从某一历史发展阶段的横断面看,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然后帮助和带动更多乃至全国各族人民富裕起来。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实现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富裕的手段,由此可见,共同富裕的实现是一个动态的、非同时富裕的过程。

考虑到我国生产力总体落后,发展又极不平衡这一基本国情。因此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历史过程。邓小平同志就曾说过:“可以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其他地区、其他人,逐步达到共同富裕。”这个先富带后富、实现共同富的战略构想,是邓小平同志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创新,是共同富裕思想的主要内容,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的一项大政策。实施先富带动后富的发展战略。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如一的价值取向。

纵观六十年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我们可以看到,共同富裕已经成为我们党坚定不移的目标和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和追求。经过几代领导人的实践和探索,共同富裕的目标越来越清晰,共同富裕的道路越来越宽广。我们相信,只要我们按照已经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共同富裕的梦想就一定能够实现。

【篇四】大学生对共同富裕的思考和理解800字

1、“即使百分之五十一的人先富裕起来了,还有百分之四十九,也就是六亿多人仍处于贫困之中,也不会有稳定。中国搞资本主义行不通(可谓部级干部首次承认中国的资本形式),只有搞社会主义,实现共同富裕社会,才能稳定,才能发展。
2、当前,共同富裕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万众关注、众目睽睽。决不能只是少数人百万、千万地发家暴富,而工农大众却没份儿!现在整体形势不 错,但如果贫富差距扩大,咱经济规模再大,人民群众也不会买账!老百姓会说,那跟我有什么关系?如果贫富分化,富人有钱没处花;
百姓有急用却没钱花、不敢花;
这样矛盾的消费状态,经济自然会大受影响。
3、过去30多年,低成本劳动力为经济快速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但这不仅在经济上难以持续,也将带来道义上的后果。过去中国人均GDP七八百美 元,现在已是几千美元了,还照一二十年前的作法是不行的,于情于理也说不通。企业长期依赖廉价劳力搞加工贸易,也缺乏自主创新的动力。伴随着国内外经济的 进步,这种落后的发展方式已经越来越行不通,走不动了。
4、三个差距,特别是贫富差距拉大,会导致人心涣散,侵蚀党的执政基础。我党的执政基础是工农大众。90年来,广大群众之所以愿意跟党走,就是因为我们党一直为人民大众谋利益。而为民“谋利益”是实的,不是虚的,首先就要在分配问题上倾向于人民大众,实实在在为人民大众着想,要注重劳动的价值。

如果任由差距拉大、甚至两极分化,人们自然会怀疑党的政策,随之人心涣散。存在决定意识,分配决定生存条件。这些年一些国家的群体性事件、以至动乱,背后 的原因不少是贫富差距过大,值得我们反思。
5、我们提出实现共同富裕,马上有人讲,这当然好,但急不得,要等到经济实力做大才能解决,现在还不是时候。还有人讲,抓“共同富裕”会影响效率,
贫富差就是市场经济的内生动力,你共富了,就没动力了。还有人讲,低工资正是咱中国的比较优势,不能丢,否则会造成资本外流。甚至有人批判:你这是走“回头路”,是要吃“大锅饭”,搞平均主义!
6、尽管自作聪明的人很多,扣大帽子的也很多,但解决差距的问题还是不能等,如果真正到了“两极分化”,那就没有“讨论”的余地了。到那 时候,有了10%或者20%的既得利益者,再加上他们属下的跟班和“精英”,你再去和他们讨论这些问题,也就无法去解决了。
7、单靠市场不可能自动实现共同富裕。欧美搞市场经济二三百年了,可谓十分成熟了,但到现在也没有自动修复。从几个典型的资本主义 大国看,德国70%最贫穷的人口只拥有财富总额的9%;
英国10%最富有的家庭占据私人财富的44%;
美国20%的富人占有50%的财富,而千分之一的顶尖收入者掌握了美国10%以上的财富。这能说明市场可以自行修复吗? 西方国家崇尚资本主义制度和自由市场经济,出现贫富差距和“两极分化”是必然的,它们并非人类追求的理想境界。现在出现分配不公,加上灰色、黑色收入差 距,会导致市场经济秩序紊乱。市场不是万能的,要同时发挥政府的作用,综合运用国家的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加以调节。
8、有些人把共同富裕说成是“大锅饭”,而现在一些人住豪宅、开跑车,吃山珍海味,整天胖得发愁;
另一些人却为生计四处奔波。把“共同富裕”和 “大锅饭”相提并论的人,看来需要做点最基础的社会调研和道德。事实证明,缩小贫富差距,不是不能干,就看想干不想干。毛泽东主席讲过:“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抓共同富裕并不耽误发展,还促发展,共富与发展是良性互动。

9、有些人担心,追求共同富裕会耽误发展,主张先做大“蛋糕”再分蛋糕。其实,做大“蛋糕”和分好“蛋糕”不仅可以兼得,而且越是把“蛋糕”分 得好,就越能把“蛋糕”做得大、做得快。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就是住房,“小康不小康,关键看住房”。有的群众感叹:“三十好几难拜堂,只因至今没买房。” 当年,共产党打天下靠的是土地革命,从而“唤起工农千百万”;
现在坐江山,就要给老百姓盖房子,实现“居者有其屋”。盖好了房子,老百姓心里踏实,社会自然就稳定。大规模建公租房,而且是花园式的,生活和健身设施一应俱全,不少同志看后鼓励我们,说这是“一大善举”。
不但要建开放高地,还要建道德高地,只有共产党人以彻底唯物主义的勇气和大公无私的精神,“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和最大优越性。马 克思在100多年前就提出,“新社会主义制度中,生产将以所有人的富裕为目的。”毛主席在建国之初明确指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大家有事做,有饭吃,大家共同富裕”。共同富裕就是“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

私人占有、两极分化是奴隶主、封建地主和资本家的落后的文化,而共同富裕是人民大众的、充满朝气和正义和先进的文化,所以是先进的文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引以为豪的理念是“自由、民主、平等、博爱”,但就是不提“共同富裕”这个涉及人类最大多数人、最大利益的根本问题。只有共产党人把“共同富 裕”写在了自己的旗帜上,我们坚信,迟早有一天,全人类都要走上这条共同富裕之路。
10、共同富裕是实现和谐社会的基础条件。说到底,和谐不是“管”出来的,而是“培育”出来的。和谐社会的基础,就是共富。如果一个社会两极分 化、贫富悬殊,不但没有和谐,还会问题多多。“公道行,人心平,天下宁”,共同富裕是培育和谐社会的“沃土”,在此基础上,才能生长出和谐社会的“参天大 树”。

11、对贪官污吏说出了这样的话“贪如火,不遏则燎原;
欲如水,不遏则滔天。”无论“大贪”还是“小腐”,都要坚决查处,绝不容情。
12、腐败大案要案让人警醒,而“小贪小腐”面宽人多,也不容忽视。一些干部认为,小牟私利、法不责众,所以收红包,拿购物卡,“捞外快”, 打“业务牌”,曲线敛财;
一些权力部门的干部,变着法子吃拿卡要,“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他强调,腐败往往有个量变到质变,渐进到突变的过 程。无论对“大贪”还是“小腐”,我们都要坚决查处,绝不容情!
13、如果说贪污腐败是党的“致命伤”,作风蜕化则是“慢性病”,也会影响党的生命力。有些人虽然没有违法,但作风蜕化,如果不注意,照样会“病入膏肓”,最终致命。
14、一是讲话、作报告、写文章,不动脑筋,大话、空话、套话连篇,还不时拼出个四六句,不知所云。二是习惯当“甩手掌柜”、做“二传手”,层层批转,坐而论道,不干实事。三是以会议贯彻会议、文件落实文件,工作飘浮。四是不下基层,不搞调研,上情不明,下情不清,“拍脑袋”决策,“拍胸脯”保证,出了事“拍屁股”走人,当“三拍干部”。五是报喜不报忧,专拣好听的说,讲成绩夸夸其谈,讲问题一带而过。六是懒懒散散,松松垮垮。上班一杯茶,一支烟,一个电话聊半天。七是不读书、不学习,玩游戏、炒股票,“斗地主”、打麻将。八是铺张浪费,贪图享乐,办公室越修越豪华,小汽车越坐越高级。九是处事圆通、好人主义,喜欢当瓦匠“和稀泥”,喜欢当木匠“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是不当铁匠“硬碰硬”。
15、脱离群众是另一个严重问题。有的干部,心思不在群众,对老百姓疾苦视而不见,不屑于跟群众打交道。去年的“大下访”和今年 “大走访”,接到1.8万个积案,80%是该解决、而没认真解决的群众实际困难。还有一些干部,长年
“走读”,村级干部住乡镇,乡镇干部住县城,区县干部住主城,根子不在基层,这就很难与群众打成一片。
16、人民群众是最朴实的“唯物主义者”,他们对那些松松垮垮、脱离群众的干部,当然看不起、看不上、看不惯。有老百姓批评说:“现在的路越修越好,干部下基层却越来越少;
电话越来越多,干部与群众的距离却越来越远;
办公楼越盖越气派,群众办事却越来越难”。我们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反躬自问, 有没有这些问题?干部“只有沉得下去,才能提得起来”,一定要多用、重用那些一心一意为老百姓干事的干部。你文化再少再低不要紧,只要成天想着为人民服务,就算基本合格的共产党员。
17、革命的道理千条万条,归根结底就是一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共产党员,你文化再少再低不要紧,只要成天想着为人民服务,实实在在 去为人民办事,就算基本合格的共产党员;
反之,你文化再多再高,背离了这个宗旨,也不是真正的共产党员。这次“打黑除恶”,群众寄来1万多封举报 信,80%是实名举报,也是一场人民战争!战争胜负、政权兴衰,最根本的是人心向背! 18、人生真正的财富是什么?是钱财吗?它害了多少人!积极做事,为国家、为百姓做事,才最高尚,也最充实!领导干部要算好“人生大账”,在有限的人生,“多做好事,少做错事,不做坏事”,这样心里才踏实。“一要干活,二要干净”,有了正确的人生观,才能活得充实、积极,才能干出很多有意义的 事。

今年的两会,敢说的人特别多,譬如茅于轼同志直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致命缺陷,还说别拿主义当圣经。面对官场地震,地方受益的百姓不禁感叹。根据中央党校的数据,中国现有160万裸官(妻子儿女均在海外定居,一旦贪污腐败事发,马上出国家人团聚),按2000个县级市计算,平均每个县级市就有好几十个裸官。正常老百姓都能想到,这些裸官里,不是全贪,至少九成是贪的,
贪得还很多。否则为何让妻子儿女定居海外?另外,这两年,高级干部的护照统统上缴,只有公务出差才能批准放行。说明什么?政府对此“太清楚了!”。近几年,一大批国家领导人的子女,哪个不是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放在普通人可能吗?还有更多的事,网民翻个墙都知道。这就是为什么,总理再次提出——政治体制改革,一个可能牵动整个华夏大地、兴旺或动乱的变革。但是要怎么改改成什么样子好像都不清楚


【篇五】大学生对共同富裕的思考和理解800字


四、辨析题(每题5分,共15分 1.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2.共同富裕就是同步富裕。
3.社会历史是有规律的,所以历史事件是可以重复出现的。

五、案例分析题(每题7.5分,共15分
1.某商店售出一批皮大衣,其中几件有质量问题,属生产厂的责任,商店负责给消费者退换后,即向生产厂追偿。生产厂厂长称,在订立该批货物的购销合同中,已明确规定由生产厂多付15%的货物,生产厂不再承担产品瑕疵担保责任。

问:生产厂的理由是否合法,为什么?
2.受市工商局委托组成的质量监督执法小组在例行的检查中,发现甲厂生产的电器严重不符合标准、足以造成人身伤害,该小组便以工商局的名义对该厂罚款2万元,并责令其停产停业。在处罚过程中,甲厂提起举行听证的要求,遭到拒绝。甲厂不服该行政处罚,遂以质量监督执法小组为被告提起行政诉讼。
问:(1法院是否应受理此案?为什么?如果不受理该如何处理? (2如果法院受理本案后,该如何判决? 六、论述题 (共10分

如何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四、辨析题
1.错误。这句话实质上是只要想得到,就会做得到。这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认为思维可以决定存在,脱离客观实际,再好也是难以做到的。

2.错误。邓小平提出,允许并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再影响和带动其他地区、其他人,逐步达到共同富裕,可见共同富裕是目标。因为我国幅员辽阔,地区之间经济文化的发展极不平衡,自然条件也多不相同;
劳动者之间存在着体力与智力的千差万别,每个劳动者面临的条件和机遇也不尽相同。基于这种地区之间、劳动者之间客观存在的差别,要使全国及每个劳动者在致富的路上齐步走,实现同步富裕,完全是脱离实际的空想。将共同富裕与同步富裕等同起来,混淆二者的根本区别,就必然重刮“共产风”,回到共同贫困的老路上去。



3.错误。社会历史规律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各要素之间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具有客观性、普遍性、重复性的特点。规律的重复性是指同类历史事件中共同的本质的东西一再发挥作用。历史事件是历史主客体多种复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它总是个别的、具体的、不可重复的。历史发展规律的重复性正是通过一个个不可重复的历史事件体现出来的,但不能由此得出历史事件可以重复出现的结论。

五、案例分题
1.答:生产厂的理由是正确的、合法的。根据《产品质量法》规定,销售者售出的商品不符合以产品说明、实物样品等方式表明的质量状况的,销售者应当负责修理、更换、退货。销售者依法负责修理、更换、退货后,属于生产者责任的,销售者有权追偿。对于修理、更换等问题,如果生产者与销售者之间订立的产品购销合同中有不同约定,合同当事人应当按合同约定执行。
本案中,商店给予消费者退换产品的行为是符合法律规定的,向生产厂家追偿也是正确的,只是忽略了事先在购销合同中已对产品质量承担赔偿责任的约定。因此,生产厂家拒绝承担赔偿责任的理由是符合法律规定的。
2.答:(1法院不能受理此案。根据《行政诉讼法》规定,法院受理行政案件须有被告。由行政机关委托的组织所作的具体行政行为,委托的行政机关为被告。所以甲厂不能以执法小组为被告提起行政诉讼。法院应作出不予受理的裁定,并告知甲厂将被告变更为市工商局再行起诉。
(2《行政处罚法》规定,行政机关作出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许可证或者执照、较大数额罚款等行政处罚决定之前,应当告知当事人有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当事人要求听证的,行政机关应当组织听证。所以在本案当中,甲厂依法享有听证的权利,工商局及其委托的执法机构无权剥夺。据此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违反了法定程序。根据《行政诉讼法》的规定,具体行政行为违反法定程序的,判决撤销或部分撤销原处罚决定(在本案当中理应撤销原处罚决定),并可责令被告(市工商局重新作出行政处罚决定。

六、论述
答:(1贯彻“三个代表”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大力发扬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精神,创造性地推进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2贯彻“三个代表”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同时要根据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实际,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

不断提高党的社会影响力。
(3贯彻“三个代表”要求,我们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建立健全科学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坚决维护党的集中统一,保持并不断增强党的活力。
(4贯彻“三个代表”要求,我们必须全面贯彻干部队伍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方针和德才兼备的原则,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能够担当重任、经得起风浪考验的干部队伍。
(5贯彻“三个代表”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党要管党的原则和从严治党的方针,各级党组织必须对党员干部严格要求、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监督,坚决克服党内存在的消极腐败现象。

【篇六】大学生对共同富裕的思考和理解800字

中国为何要坚定不移地走共同富裕道路
来源:马克思主义研究作者:朱继东时间:2012年6月04日09:141873次浏览2条评论47次顶
【内容提要】从邓小平在改革开放之初创造性地提出“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到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指出的“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坚定不秽走共同富裕道路”,共同富裕已成为时代最强音之一。本文理论联系实际,从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人90年坚持不懈的追求目标、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本质,共同富裕是党巩固执政地位、提高执政能力的必然要求等三个方面深入剖析,揭示了为何要坚定不移地高举共同富裕大旗。

虽然邓小平在改革开放之初创造性地提出了“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思想,但曾经有较长的一段时期,人们更多地是关注如何“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共同富裕被不少人淡忘了。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两极分化现象的强烈关注和担忧,走共同富裕道路的呼声越来越强烈,民有所呼,党有所应!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指出:“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那么,共同富裕为何会成为时代最强音之一,我们为何要坚定不移地高举共同富裕大旗呢?

一、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人90年坚持不懈的追求目标
自从家庭、私有制和商品交换产生后,人类社会便出现了贫富差别以及由此而来的剥削压迫现象,消除贫富差别、过共同富裕的“等贵贱,均贫富”生活,成为历代仁人志士和劳苦大众坚持不懈的朴素思想和追求目标。陈胜、吴广一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揭开了中国历史上追求“均贫富”斗争的序幕,尤其是北宋农民起义领袖王小波对贫苦农民所说的“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辈均之”更为后世所传颂,再到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起义制定了“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天朝田亩制度》描述了贫苦群众想象中的共同富裕社会,就连康有为的《大同书》和孙中山的民生主义设计的也是一种共同富裕社会。而从1921年建党以后,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人90年来就以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而不懈奋斗,一直把建设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社会作为坚持不懈的追求目标。
1.中国共产党创始者从建党之初就开始追求实现“共同富裕”

中国共产党创始者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等人,都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熏陶下成长起来的,追求建立没有剥削的共同富裕社会成为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为之奋斗的目标之一。李大钊对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一般经济原则进行设想时指出,社会主义“不是使人尽富或皆贫,是使生产、消费、分配适合的发展,人人均能享受平均的供给,得最大的幸福。”“社会主义是使生产品为有计划的增殖,为极公平的分配,要整理生产的方法。这样一来,能够使我们人人都能安逸享福,过那一种很好的精神和物质的生活。”由此可以看出,李大钊已经清醒地认识到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实现”“共同富裕”。
从土地革命开始,毛泽东亲自发动和领导的湖南炎陵县中村“插牌分田”是井冈山斗争时期第一次土地改革,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的的“打土豪,分田地”使中国共产党得到人民衷心拥护。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政府施政方针中同样包涵共同富裕的思想,正如毛泽东所说:“全国人民都要有人身自由的权利,参与政治的权利和保护财产的权利,全国人民都要有说话的机会,都要有衣穿、有饭吃、有事做、有书读,总之是要各得其所。”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写道:“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到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消灭阶级和实现大同。”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一直把建立“人人平等、大家富裕”的社会主义社会放在了极其重要的地位。在毛泽东的直接主持、修改下,1953年12月16日,“共同富裕”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中共中央通过的《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决议》指出:“逐步实行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使农业能够由落后的小规模生产的个体经济变为先进的大规模生产的合作经济,以便逐步克服工业和农业这两个经济部门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并使农民能够逐步完全摆脱贫困的状况而取得共同富裕和普遍繁荣的生活。”。1955年10月,毛泽东先是在七届六中全会上提出:“要巩固工农联盟,我们就得领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使农民群众共同富裕起来。”不久,他又在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问题座谈会上讲共同富裕。他说:“现在我们实行这么一种制度,这么一种计划,是可以一年一年走向更富更强的,一年一年可以看到更富更强些。而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大家都有份,也包括地主阶级。”受他的讲话鼓舞,11月22日《人民日报》刊发的《全国工商联执委会会议告全国工商界书》中明确提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大家有事做,有饭吃,大家共同富裕。”在不断探索中,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设计的到达共同富裕的路径基本形成,成为毛泽东思想的闪光点之一。
2.邓小平继承并把毛泽东的共同富裕思想提升到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继承并进一步创新毛泽东的共同富裕思想。他不仅从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的现实需要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

“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理论和政策。而且还多次公开指出,实现共同富裕不仅体现着社会主义的本质,而且是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和巨大动力。只有坚持共同富裕,才能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使人民更衷心地热爱和维护社会主义制度。1986年3月,他指出:“我们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1986年6月,他又再次强调说:“社会主义财富属于人民,社会主义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我们允许一部分人先好起来,一部分地区先好起来,目的是更快地实现共同富裕。”他由此确定了以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共同富裕为核心的崭新的社会主义观,这个先富带后富、实现共富的战略构想是共同富裕思想的主要内容,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的一项重大政策。
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明确指出:“我们的分配政策,既要有利于善于经营的企业和诚实劳动的个人先富起来,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要防止贫富悬殊,坚持共同致富的方向,在促进效率提高的前提下体现社会公平。”由此可以看出,强调共同富裕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有机统一,毛泽东与邓小平的认识是一脉相承的,这是他们共同富裕思想的理论基石。
在“南方谈话”中,邓小平创造性地揭示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样就将共同富裕提升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在国内外引起很大反响。
3.江泽民继续坚持并强调要防止出现两极分化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继续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依然继续强调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就在1989年6月,他提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实行了一项政策,即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带动全国人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这是符合按劳分配原则的。”1992年10月,他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又提出:“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兼顾效率与公平。运用包括市场在内的各种调节手段,既鼓励先进,促进效率,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防止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不管公平与效率的表述如何变化,共同富裕始终是江泽民关注的核心问题。他多次强调:“社会主义应当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生产力,也应当实现资本主义难以达到的社会公正。从根本上说,高效率、社会公正和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制度本质决定的。”他不仅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进一步指出:“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后富,逐步走向共同富裕。”而且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强调:“制定和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基本着眼点是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

4.胡锦涛坚定不移地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并继续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2007年10月,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2008年12月,他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着力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保障和改善民生,走共同富裕道路,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2011年7月,胡锦涛在纪念建党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再次强调指出:“推进社会建设,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人民的庄严承诺,这个庄严承诺是对中国共产党人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始终不渝地领导全国人民走共同富裕道路理想的坚持。

二、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本质特征
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结合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对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创造性地提出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本质的光辉论点,具有重大历史意义。江泽民、胡锦涛等进一步坚持邓小平的这一思想并将其发扬光大。
1.提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本质特征具有重大历史意义中国共产党始终以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维护社会公正,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根本要求和价值目标。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本质特征是邓小平一直在思考的问题,这种思考也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而不断深入。邓小平在1985年3月就提出:“一个是公有制,一个是共同富裕,这是我们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1985年9月,他再次强调说:“在改革中,我们始终坚持两条根本原则,一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一是共同富裕。”„邓小平突破了过去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上的欠缺与不足,是他对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重大发展,让越来越多的人彻底认识到共同富裕才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本质特征。
在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面对社会上的一些言论和疑惑,邓小平进一步深化认识并最终提出了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的光辉论断。1990年12月,他在同江泽民等几位中央负责同志谈话时指出:“共同致富,我们从改革一开始就讲,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课题。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

东西。”他在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更是以精练的语言创造性地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述,实质上由浅入深地包含了三个关联的层次,第一层次“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基础,这是因为社会主义的发展,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创造充裕的物质条件。离开了这一生产力基础,“共同富裕”只能成为“空中楼阁”。第二层次“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过程中所应坚持的宏观调控原则,也是基本途径,是通往社会主义性质“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偏离了这一途径,即使生产力上去了,最后归宿必定是资本主义的两极分化。第三层次“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阶段的最高目标,也是上述两层次的最终归宿。这三个层次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共同体现了社会主义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统一体。在人们思想观念复杂多变的今天,这一光辉论断对于澄清错误认识、统一人们思想有着重大、深远的历史意义。
2.提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本质特征有重要的指导作用马克思、恩格斯首次将共同富裕理想建立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将其进一步升华,并努力通过现实论证使其由空想走向科学,为社会主义的实现和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马克思写道:在新的社会制度中,“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将如此迅速„„生产将以所有人的富裕为目的。”恩格斯也认为,在社会主义社会,“通过社会生产,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这些思想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为之奋斗。
邓小平提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本质的论断把社会主义从空想重新拉回到现实中来,从而超越了传统社会主义的理论误区和局限,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和根本任务的规定,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又为我们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重新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内涵,选择正确的发展道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理论指南。这一本质规定,既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回归,又是新发展。其主要新意有两点:一是在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明确和科学地概括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二是提出了社会主义还要解放生产力。我们注意到,邓小平谈到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但是,他从来就是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与共同富裕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共同富裕论就是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核心,它旗帜鲜明地把社会主义和其他剥削阶级社会的目的根本区别开来。
共同富裕是建立在社会利益最大化上的价值追求,体现了开阔的眼界和崇高的共产主义追求。江泽民也多次强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并要求以此指导行动。1995年9月,他指出:“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实现来统一全党的认识。实现共同富裕是社

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本质特征,绝不能动摇。”1999年6月,他强调:“逐步缩小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实现全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最终达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关系我国跨世纪发展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在这次讲话中,江泽民还批评了社会上一些人放弃共同富裕思想的错误,进一步坚定了全党、全国人民走共同富裕道路的信心和决心。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人民继续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要准备阶段,实现共同富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结果。
3.提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本质特征有重要的时代价值邓小平提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本质的论断是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共产党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从中国当时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出发,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一问题的理性思考的结晶,有着鲜明的时代烙印。但这并不意味着邓小平提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本质的论断在今天已经过时,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其在当今时代仍有着重要时代价值,并且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已进入攻坚克难的“深水区”,这种时代价值会更显重要。
共同富裕的思想既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价值理想在现实制度中的体现和具体化,同时它本身又是社会主义存在的重要依据。邓小平要求我们上世纪末本世纪初要解决共同富裕问题,现在10多年过去了,问题还在发展,应引起重视。共同富裕是建立在社会利益最大化上的价值追求,“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科学展现了社会主义最高纲领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之间的有机统一,是新世纪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始终牢记的根本目标和历史重任。当前,我国正处于邓小平所设想的“突出地提出和解决两极分化问题”的阶段,发展到共同富裕由理想向现实转化的关键阶段。邓小平提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本质的论断,将共同富裕作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标并揭示了实现这一目标发展的规律,不仅有助于我们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进方向,而且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也提供了思想保证和行动指南。

三、共同富裕是党巩固执政地位、提高执政能力的必然要求
贫富差距曾被《华尔街日报》称为世界上“最严重的社会问题”,虽然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已经成为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但中国也是世界上贫富差距扩大速度最快的国家和贫富差距最大的国家之一,这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人的共识,也成为许多突发性事件、群体性事件等社会问题爆发的根源。而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尽快地、很好地加以解决,将对我们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执政地位提出严峻挑战,而共同富裕则是一把解决好诸多社会问题的金钥匙,也是从源

头上巩固执政地位、提高执政能力的治本之策。
1.共同富裕是解决好两极分化等诸多社会问题的一把金钥匙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高速增长,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但与此同时,贫富差距却在不断扩大并呈进一步扩大趋势,各种利益矛盾和冲突日渐凸显,贫富两极分化近年来己成为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并由此引发其他诸多社会问题,甚至危及社会秩序以及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这已经引起越来越多的人的强烈关注和担忧。而在贫富两极分化不断发展的同时,中国并没有建立起“先富带动后富”的常效机制,甚至出现了“先富恃强凌弱”等现象。再加上部分富有者无所事事、骄奢淫逸且“为富不仁”甚至“为富不人”,这和一些困难群众生活艰难形成对比,使部分居民心理失衡。更令人担忧的是,贫富两极分化现象还引发报复社会的恶性案件连发、突发性事件多发、群体性事件不断等诸多社会问题,成为和谐社会建设的拦路虎。
虽然毛泽东和邓小平在走向共同富裕路径的设计上有区别,但他们都认为两极分化是共同富裕的对立面。邓小平早在1985年3月就提醒过:“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如果产生了什么新的资产阶级,那我们就真是走了邪路了。„”江泽民也指出:“如果差距悬殊,而且任其扩大,就会造成多方面的严重后果„„要把调节个人收入分配、防止两极分化,作为全局性的大事来抓。”。胡锦涛强调指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课题。讲求效率才能增添活力,注重公平才能促进和谐,坚持效率和公平的有机结合才能更好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因此,我们要深刻认识到,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共同富裕,两极分化是和社会主义的本质不相容的。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一个根本区别,就是共同富裕与少数人富裕的区别,而共同富裕就是解决两极分化等诸多社会问题的一把金钥匙。
共同富裕是在不断消除两极分化基础上实现全面发展,最终消灭剥削、消灭私有制、促使阶级差别消灭的过程,从而为每一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奠定社会条件。因此,要走好共同富裕道路就应该明确宣布“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已经完成任务,今后要把这一政策转变为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政策,完成“先富”向“后富”的过渡。
2.共同富裕是巩固执政地位、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要求
随着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被国际社会认为已快速步入“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一系列问题也随之而来。能不能有效逐步缩小贫富差距和实现共同富裕,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于党的先进性建设,确保党和政权永不变质,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长期以来我们都提倡第一次分配讲效率,第二次分配讲公平,似乎第一次分

配可以不讲公平,第一次分配可以不讲效率。正是深刻认识到公平正义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重大障碍,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这就告诉我们,效率源于公平,公平是效率的前提,没有公平就会导致经济和社会运行效率的下降,我们必须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心从单纯的“效率导向”转向“公平导向”。公平不仅是起点的公平和机会的公平,而且包括过程的公平和结果的公平。因此,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而且是贯穿经济发展过程的主线,是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性的最根本途径,是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调整收入的二次分配十分必要,但仅靠二次分配不可能逐步缩小贫富差距。还应特别注重调整初次分配,尽快做到在初次分配中就能实现公平,为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创造条件。如重庆市委、市政府提出以民生为动力,显著缩小“三个差距”,这是对新时期经济发展动力理论和实践的新探索,赢得了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也从实践层面证明了共同富裕是巩固执政地位、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要求。
共同富裕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也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最根本区别。实现共同富裕,关键还在于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这也是巩固执政地位、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基础。没有公有制,就不能保障工人阶级(通过共产党对国家的领导,这种领导权就失去了经济基础。„正如《共产党宣言》中所说:“共产党人可以用一句话把自己的理论概括起来:消灭私有制。”在公有制基础上实行的按劳分配,本身就是一种“公平分配”,尽管其在不同发展阶段比重大小有所不同、但始终具有公平最大化、剥削等不公平因素最小化的制度约束力,这是社会主义的制度优越性所在。所有制问题是涉及判断一个社会性质的标准问题,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就为共同富裕提供了最重要的经济基础。如果公有制丧失了主体地位,就丧失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就会偏离社会主义道路,也谈不E共同富裕。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在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中“要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也是为了确保改革的正确方向,真正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3.共同富裕是提升执政能力、早日建成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
如何处理好社会矛盾是对我们党和政府执政能力的考验,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因此,我们必须把共同富裕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上,这是真正把群众利益放在第-旺,是从根本上提升执政能力、早日建成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
社会的和谐有赖于社会结构的协调,社会结构的协调有赖于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协调,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协调又有赖于社会各阶层的共同富裕。我们构建的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

同享有的和谐社会。一些地方已做出了很好的探索,“重庆模式”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2010年,重庆市财政用在民生方面的支出达887亿元,这已是连续4年将半数以上的财政用于民生。“五个重庆”、“民生十条”深受百姓拥护,从实践上证明了只有共同富裕才谈得上和谐,两极分化不可能实现和谐。共同富裕是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没有社会各阶层的共同富裕,就没有和谐社会可言,不致力于实现社会各阶层的共同富裕,不致力于消除引发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的社会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一句空话。
4.共同富裕是我国在本世纪上半叶实现两大任务的根本保证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在本世纪上半叶,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完成两个宏伟目标,这就是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我们党和国家今后几十年要为之努力奋斗的两大任务,也是我们今后为之奋斗的中心目标。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力量,坚定不移地高举共同富裕大旗则是我国在本世纪上半叶实现两大任务的根本保证。
社会主义制度比资本主义制度优越,最根本、最集中的体现就是共同富裕。收入分配差距的不断扩大、两极分化严重使社会边际消费倾向大幅度下降,导致中国消费占比长期处于低水平状态,从而导致中国宏观经济内部不平衡,导致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困难、产业升级难以实现,严重妨碍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宏观经济的正常运行与资源配置效率的获得。中国消费升级和消费加速很大程度决定于中国收入分配格局的调整,而要从根本上调整好收入分配格局就必须尽‘陕坚定不移地高举共同富裕大旗,走好共同富裕道路。
共同富裕已经成为今天中国的一个“中心课题”,普遍要求分享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成果,要求缩小贫富差距,实现绝大多数人民的共同富裕,已经成为当今时代的主流。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其价值取向就是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重庆能够率先在缩小“三个差距”的实践中做出成效,最重要的就是把社会主义的未来和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果联系起来,关注广大人民群众的呼声。这也启示我们要辩证看待“做蛋糕”与“分蛋糕”的关系,弄明白分好“蛋糕”并不妨碍做大“蛋糕”。要看长远,算总账,现在就高举共同富裕大旗,边“做蛋糕”边“分蛋糕”,并且要分得公平,按中央要求“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这是对科学发展观的真正落实,更是时代的要求、历史的重托、人民的期望、世界的期待。
坚决走共同富裕之路

2013年02月05日13:26:47来源:红旗文稿
0
【字号:大中小】【打印】
【纠错】
一、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最本质的规定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和根本目的,是社会主义最本质的规定,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条件和要求。报告强调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胜利,必须牢牢地把握八项基本要求,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如此强调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在以往的中央文件中是很少见的。怎样认识和看待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理论和实践?
在改革开放前“左”的形势下,是不讲也不能讲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和根本目的是共同富裕的。那时宣传什么穷革命、富则修(修正主义),宁要贫穷的社会主义,不要富裕的资本主义。把重视发展生产力诬为“唯生产力论”,把关心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批为“经济主义”、“福利主义”。那时,讲社会主义,就是强调三条:公有制、按劳分配、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或计划经济)。于是,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就是提高公有制水平,扩大公有制范围,追求一大二公三纯的共有制度。讲按劳分配往往成为吃“大锅饭”的平均主义,而且,只能靠在公有制经济中做工、种田获得劳动收入。长途贩运是投机倒把,个体经济是资本主义,农民在庭院中种点玉米、南瓜,也被当作搞资本主义强迫砍掉。只能讲工人“为革命而做工”,农民“为革命而种田”,不能讲为发家致富而发展生产。把农民搞点土特产、发展点商品经济看作是走资本主义道路,进行堵截。所谓“堵不住资本主义的路,就迈不开社会主义的步”,就是在堵塞发展商品经济提高生活水平的路。实行指令性计划经济,企业没有经营自主权,农民也没有经营自主权。搞经济不重视经济效益,重视“算政治账”,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被模糊了。把某些有利于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的经济行为作为资本主义道路批判,其结果是普遍贫穷的社会主义。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总结新中国建立后社会主义建设中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与教训,一再提出: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他一再强调社会主义

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在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里事实上是抓住了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的两大环节:一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二是实现共同富裕。至于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与共同富裕的内涵是一致的,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条件。共同富裕就意味着剥削和两极分化的消灭。把解放与发展生产力同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强调提出,在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发展史中是第一次。
强调社会主义应快速发展生产力和实现共同富裕,这是党的理论发展史上的首倡,但不能说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首倡。马克思在1857-1858年的《经济学手稿》中指出:在未来的社会主义制度中,“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将如此迅速,„生产将以所有人的富裕为目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222页)列宁指出:“只有社会主义才可能广泛推行和真正支配根据科学原则进行的产品的社会生产和分配,以便使所有劳动者过最美好的,最幸福的生活。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实现这一点”。(《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46页)因此,我们党的社会主义本质论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指出这一点,是为了消除两种误解。其一是误解马克思主义原理,以为马克思主义只是革命斗争的理论,不是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已经过时。认为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本质论,是不同于马、恩、列的一种全新的社会主义理论。其二是同样误解了马、恩、列的理论,或明或暗地质疑: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否改旗易帜?习近平同志在新近中委、候补中委研讨班开班式的讲话中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这就正本清源地讲透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这种源与流的关系。
社会主义要实现全体劳动人民的共同富裕,“让所有劳动者过最美好最幸福的生活”,这是社会主义区别于以往一切社会制度的本质所在。原始社会没有私有制,没有阶级剥削与对立,平均分配,没有收入分配上的不公平,但由于生产力极端落后,不可能有共同富裕和美好的生活。奴隶制度、封建制度、资本主义制度,都存在阶级剥削与对立,存在贫富两极分化,不可能共同富裕。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快速发展生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走共同富裕道路,完全符合马、恩、列的理论指导。没有改马克思主义之旗,易科

学社会主义之帜。
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笔者认为,这个本质规定中最本质的,应是共同富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是服从于共同富裕这一根本目的,为其提供物质条件和社会条件的。也只有与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相联系,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和两极分化,才能融入社会主义本质规定。否则,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一切新社会制度都起的作用。《共产党宣言》中讲过,资产阶级统治不到一百年的时间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至于阶级剥削和两极分化,在原始社会中根本不存在。因此,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区别于以往一切社会制度的最本质规定,这是在本质前加一个“最”字的用意所在。二、正确把握共同富裕的内涵和实现途径
共同富裕是一个相对概念而不是绝对概念,因为难以提出一个衡量共同富裕的绝对标准。需要分清把握共同富裕的几个不同层次。
1.将走共同富裕道路同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区别开来。当一个生产力落后的国家,在特殊条件下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时,即使实行了公有制,共同富裕也只能是作为发展的目标去努力实现。如果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由原来的贫富两极分化转向共同富裕,也有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只不过转变过程可以缩短一些而已。就我国来说,目前讲共同富裕,主要是指走共同富裕道路,向着共同富裕目标不断迈进。目标实现时间的长短,要看生产力发展的状况和财富增长的状况。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就需要采取一系列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措施,在把蛋糕不断做大的同时,重视分好蛋糕,将发展的成果惠及广大人民。在这个问题上,存在不同的见解:有的认为,生产决定分配与消费,先生产,后消费。因此应重在发展生产,做大蛋糕。另一种意见认为,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共同富裕,特别在当前收入差别过大的发展趋势下,应重在公平分配,分好蛋糕。还有人认为,实行市场经济,市场调节分配收入,必然会产生收入差别扩大,这是正常的,不必大惊小怪。另有人认为,一个国家在起飞过程中,根据倒U分配理论,先产生收入差距扩大趋势,发展到一定阶段,差距就会缩小。笔者认为,既要重视做大蛋糕,又要重视分好蛋糕,应把两者统一起来。从过程的顺序来说,只有先做好做大蛋糕,才谈得上分好分大蛋糕。但从两者的关系上来讲,应将做好做大的蛋糕,及时进行公平分配。公平分配蛋糕,有利调动劳动积极性,

把蛋糕做得更大更好。蛋糕不光是大小问题,还有质量好坏问题。
2.共同富裕不是均等富裕。即使消灭了剥削和贫富分化,都凭劳动和贡献获得收入,并且随着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和财富的相应扩大,大家的收入都不断增加,逐渐走进富裕了,富裕的程度也是有差别的,住房的面积大小、级别的高低,会有区别;
汽车的大小与质量不会划一;
衣食的质量、品味也会不同;
银行存款的多少也会有差异。能力大、才智高、贡献大的会更富裕一些,这是合理的。奖勤罚懒、奖优罚劣、按劳分配、按对国家和社会的贡献分配,依然是社会主义的原则。
3.怎样把握和实现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的重要意义和走向?十八大报告的这一规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坚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就是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为了实现共同富裕,就需要有一系列的战略和政策措施。概括起来,依然是狠抓建设社会主义的两大环节:一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好又快地发展生产力,夯实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
二是巩固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搞活、搞好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夯实共同富裕的制度基础。十八大报告的总题目是“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其所阐述的有关经济社会建设的内容,都是以发展为手段、实现共同富裕为目的。报告的第一部分提出必须清醒地看到我们经济社会生活中亟待解决的困难: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依然薄弱,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较多,深化改革开放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艰巨;
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
社会矛盾明显增多,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执法司法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等。论述的前一段是概述发展生产力中存在的需要解决的困难问题;
后一段是概述在保障和解决民生问题、走共同富裕道路中亟待解决的困难。
实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需有物质保障和制度保障。物质保障就是快速发展生产力,实行科学发展,重质量,重效益;
制度保障就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十八大报告将坚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同坚持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了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就“要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什么

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宪法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作为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并列提出。后者的内容是:“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只有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制度,才能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邓小平明确告诉我们:“我们在改革中坚持了两条,一条是公有制经济始终占主体地位,一条是发展经济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只要我国经济中公有制占主体地位,就可以避免两极分化。”(《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49页)离开了公有制为基础或为主体,搞私有化,就必然是两极分化,不可能实现共同富裕。“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首先就是不走私有化的邪路。
4.共同富裕作为一个相对概念,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由低到高不断推进的过程。从全社会人民之间的收入和生活水平来看,即使达到了共同富裕的水平,富裕的层次也会有区别,而且,不同人们之间的富裕层次也不会固定不变,会有交叉和转化。从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来看,在现实社会主义社会和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中,共同富裕的水平,依然是一个随着生产发展和财富增加不断提高的过程。可以初步判断,我国会经历一个由初级共同富裕到中级共同富裕再到高级共同富裕的历史过程,实现初级共同富裕,不需要达到目前发达国家的人均GDP5万美元以上,只要缓和乃至消除了两极分化,实现了分配公平,按照目前的购买力水平,人均收入达到1.5万美元左右,就可以进入初级共同富裕阶段。高级共同富裕阶段,应是共产主义社会的事情。
5.实现共同富裕的难点是什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和科学发展过程中,会碰到这样那样的障碍和困难,需要不断克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不是摆着平坦大道可任你顺利前进的事情。实现共同富裕,除了要解决发展方面的难题外,更重要的是会碰到怎样坚持和发展公有制为主体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制度性难题。当前,我国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已占国民经济的很大比重,城乡70%到80%的职工在非公经济中就业。私营外资企业是资本主义经济,资本利润和雇佣劳动力的收入是天然对立的。根据近几年的统计资料,部分私营外资企业工人的平均工资收入,只及国有企业职工收入的一半多,不少企业侵犯职

工的正当权益。当然,多数私营企业依法经营,关心和维护职工权益,热心于公益和慈善事业,值得肯定和赞许。但一般说来,私有制经济或资本主义经济会产生贫富分化,难以实现社会主义所要求的共同富裕。而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能放弃作为社会主义本质规定和根本原则的共同富裕。所以,在一定历史阶段,只能实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共同富裕。从私营经济中产生的几十亿、几百亿的富豪,需要依法保护其财产,也不能限制富豪的人数增加和其财富的进一步扩大。只能从两方面致力于共同富裕:一方面重在保障和改善低收入劳动者的生活状况,特别是困难群体的民生问题,让广大劳动人民衣食住行的基本生活条件获得保证,充分享受经济社会的发展成果;
另一方面,对富人阶层而言,应多交点税收,多行善举,多承担社会责任,多关心困难群体。特别是私营和外资企业,应多给职工提高工资和福利,保障职工权益。这样,初级层次的共同富裕也基本可以达到。
重视和强调走共同富裕道路,本是科学社会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有之义。面对当前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趋势,强调和着力于共同富裕,更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但是,在着力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人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提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让人民过上好生活”,描绘出未来共同富裕的美好愿景时,不要在宣传中形成一种激励广大群众不实际的片面期待与需求,忽视了另一重要方面,即广大劳动人民群众应为建设社会主义和美好家园,“各尽所能”,齐心奋斗,为社会多做贡献。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讲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从长远的发展趋势来看,劳动者应主要靠提高文化知识和科技水平,靠自己更多更好的劳动和才智贡献,获得更多的收入。在齐心协力做大蛋糕的同时,每人分得更大的一块。这也是社会主义应有之义。(卫兴华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之路
发表时间:2011-08-09来源:光明日报
字体:[大][中][小]
[打印][关闭]
——“共同富裕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讨会综述
“共同富裕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讨会日前在重庆召开,数十位知名专

家围绕如何走共同富裕之路进行了深入研讨。贫富差距呈扩大趋势须引起高度重视
专家们指出,贫富差距正呈扩大趋势,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中国社科院常务副院长王伟光说,现在贫富差距正在不断蔓延,要高度重视和研究。中国社科院原副院长刘国光认为,贫富差距扩大,中心问题是一部分人先富、暴富与大多数人不富或贫穷的矛盾。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李崇富、农业部原常务副部长万宝瑞、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北京师范大学收入分配研究所所长李实指出,我国的基尼系数已超过国际0.4警戒线。纪宝成认为,分配不公问题开始从传统的收入分配不公领域向“存量不公”,即“财产不公”、“机会不公”、“能力不公”等领域扩散和传递,并同时出现“财富世袭”、“权力世袭”和“事业世袭”现象,社会阶层流动大幅下降。
贫富差距拉大影响经济社会稳定发展
专家们强调,贫富差距拉大将影响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万宝瑞认为,差距已成为民族凝聚力和社会安定团结的制约障碍。纪宝成特别强调,两极分化侵蚀了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实现基础。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赵启正说,贫富差距拉大导致了“抱怨文化”的蔓延。清华大学教授李希光认为,中国能否走上共同富裕发展道路将决定中国未来社会能否长期稳定发展。北京大学原副校长梁柱说,必须正视两极分化的负面效应。
我国出现贫富差距拉大的深层次原因
专家们从所有制、思想基础、发展方式、分配不公和资本差别等方面,深入分析了贫富差距拉大的原因。刘国光说,财产占有上的差别,是收入差别拉大的重要因素。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程恩富认为,应从所有制和初次分配中动脑筋,这是关键的问题。北京大学教授厉以宁指出,在经济学中有三种形式的资本: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不同的人对这三种资本的掌握和运用是不一样的,而且差别很大。物质资本,城市有,农村无;
人力资本,城市高,农村低;
社会资本,城市有,农村无。经济愈往前发展,城里人的三种资本越来越多,而农民的三种资本即使有所增加,城乡的差距、地区的差距也会越来越大。这是当前城乡收入差距和差距继续扩大的重要原因。推进共同富裕目标实现的对策与建议
专家们强调,要按照渐进、有序的方式推进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并提出如下对策与建议:

一是明确宣布开始“先富”向“共富”过渡。刘国光提出,要明确宣布“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已经完成任务,逐步转变为“实现共同富裕”政策,完成“先富”向“共富”的过渡。
二是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国防大学教育长夏兴有认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和基础。中国社科院副院长李慎明说,只有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才能在初次分配中实现公平,进而实现共同富裕。刘国光指出,只要保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贫富差距就不会恶性发展到两极分化的程度,可以控制在合理的限度以内,最终向共同富裕目标前进。
三是优化三次分配格局。李慎明认为,初次分配的优化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刘国光提出,减轻中低收入阶层的税收负担,增加民生方面的公共支出。厉以宁建议,调整地区之间的资源开采的收益比例,让西部得到更多利益。
四是明确实现共同富裕的领导力量、依靠力量。夏兴有认为,人民民主专政和四项基本原则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政治制度保障。李慎明指出,实现共同富裕关键在党、在各级领导干部。
五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程恩富说,实现共同富裕,要重视邓小平的“两次飞跃”理论,发展集体经济,搞集体化、集约化。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所长黄平认为,关键是发展好城镇和县域经济。
六是为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创造条件。厉以宁说,农村必须进行产权界定,让农民有“三权三证”,即宅基地使用权证、承包地使用权证和房产权证。七是建立实现共同富裕的价值理念与配套制度。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党委书记侯惠勤建议,通过对共同富裕的探索,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李崇富说,实现共同富裕要找准两个参照系,即社会领域和经济领域的基本要求。纪宝成说,收入分配改革不仅要反对“效率至上主义”、“发展至上主义”,也要反对“公平至上主义”和“平均主义”。要从劳资和谐、利润共享、代际平衡、公共服务均等方面构建“先富带后富”的长效机制。(李瑞英)

坚决走共同富裕之路
2013-02-1108:59:06来源:《红旗文稿》查看评论进入光明网BBS手机看新闻有7人参与
作者: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卫兴华

一、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最本质的规定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和根本目的,是社会主义最本质的规定,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条件和要求。报告强调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胜利,必须牢牢地把握八项基本要求,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如此强调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在以往的中央文件中是很少见的。怎样认识和看待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理论和实践?
在改革开放前“左”的形势下,是不讲也不能讲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和根本目的是共同富裕的。那时宣传什么穷革命、富则修(修正主义),宁要贫穷的社会主义,不要富裕的资本主义。把重视发展生产力诬为“唯生产力论”,把关心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批为“经济主义”、“福利主义”。那时,讲社会主义,就是强调三条:公有制、按劳分配、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或计划经济)。于是,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就是提高公有制水平,扩大公有制范围,追求一大二公三纯的共有制度。讲按劳分配往往成为吃“大锅饭”的平均主义,而且,只能靠在公有制经济中做工、种田获得劳动收入。长途贩运是投机倒把,个体经济是资本主义,农民在庭院中种点玉米、南瓜,也被当作搞资本主义强迫砍掉。只能讲工人“为革命而做工”,农民“为革命而种田”,不能讲为发家致富而发展生产。把农民搞点土特产、发展点商品经济看作是走资本主义道路,进行堵截。所谓“堵不住资本主义的路,就迈不开社会主义的步”,就是在堵塞发展商品经济提高生活水平的路。实行指令性计划经济,企业没有经营自主权,农民也没有

经营自主权。搞经济不重视经济效益,重视“算政治账”,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被模糊了。把某些有利于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的经济行为作为资本主义道路批判,其结果是普遍贫穷的社会主义。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总结新中国建立后社会主义建设中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与教训,一再提出: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他一再强调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在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里事实上是抓住了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的两大环节:一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二是实现共同富裕。至于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与共同富裕的内涵是一致的,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条件。共同富裕就意味着剥削和两极分化的消灭。把解放与发展生产力同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强调提出,在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发展史中是第一次。
强调社会主义应快速发展生产力和实现共同富裕,这是党的理论发展史上的首倡,但不能说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首倡。马克思在1857-1858年的《经济学手稿》中指出:在未来的社会主义制度中,“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将如此迅速,…生产将以所有人的富裕为目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222页)列宁指出:“只有社会主义才可能广泛推行和真正支配根据科学原则进行的产品的社会生产和分配,以便使所有劳动者过最美好的,最幸福的生活。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实现这一点”。(《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46页)因此,我们党的社会主义本质论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指出这一点,是为了消除两种误解。其一是

误解马克思主义原理,以为马克思主义只是革命斗争的理论,不是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已经过时。认为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本质论,是不同于马、恩、列的一种全新的社会主义理论。其二是同样误解了马、恩、列的理论,或明或暗地质疑: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否改旗易帜?习近平同志在新近中委、候补中委研讨班开班式的讲话中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这就正本清源地讲透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这种源与流的关系。
社会主义要实现全体劳动人民的共同富裕,“让所有劳动者过最美好最幸福的生活”,这是社会主义区别于以往一切社会制度的本质所在。原始社会没有私有制,没有阶级剥削与对立,平均分配,没有收入分配上的不公平,但由于生产力极端落后,不可能有共同富裕和美好的生活。奴隶制度、封建制度、资本主义制度,都存在阶级剥削与对立,存在贫富两极分化,不可能共同富裕。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快速发展生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走共同富裕道路,完全符合马、恩、列的理论指导。没有改马克思主义之旗,易科学社会主义之帜。
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笔者认为,这个本质规定中最本质的,应是共同富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是服从于共同富裕这一根本目的,为其提供物质条件和社会条件的。也只有与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相联系,解

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和两极分化,才能融入社会主义本质规定。否则,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一切新社会制度都起的作用。《共产党宣言》中讲过,资产阶级统治不到一百年的时间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至于阶级剥削和两极分化,在原始社会中根本不存在。因此,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区别于以往一切社会制度的最本质规定,这是在本质前加一个“最”字的用意所在。二、正确把握共同富裕的内涵和实现途径
共同富裕是一个相对概念而不是绝对概念,因为难以提出一个衡量共同富裕的绝对标准。需要分清把握共同富裕的几个不同层次。
1.将走共同富裕道路同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区别开来。当一个生产力落后的国家,在特殊条件下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时,即使实行了公有制,共同富裕也只能是作为发展的目标去努力实现。如果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由原来的贫富两极分化转向共同富裕,也有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只不过转变过程可以缩短一些而已。就我国来说,目前讲共同富裕,主要是指走共同富裕道路,向着共同富裕目标不断迈进。目标实现时间的长短,要看生产力发展的状况和财富增长的状况。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就需要采取一系列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措施,在把蛋糕不断做大的同时,重视分好蛋糕,将发展的成果惠及广大人民。在这个问题上,存在不同的见解:有的认为,生产决定分配与消费,先生产,后消费。因此应重在发展生产,做大蛋糕。另一种意见认为,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共同富裕,特别在当前收入差别过大的发展趋势下,应重在公平分配,分好蛋糕。还有人认为,实行市场经济,市场调节分配收入,必然会产生收入差别扩大,

这是正常的,不必大惊小怪。另有人认为,一个国家在起飞过程中,根据倒U分配理论,先产生收入差距扩大趋势,发展到一定阶段,差距就会缩小。笔者认为,既要重视做大蛋糕,又要重视分好蛋糕,应把两者统一起来。从过程的顺序来说,只有先做好做大蛋糕,才谈得上分好分大蛋糕。但从两者的关系上来讲,应将做好做大的蛋糕,及时进行公平分配。公平分配蛋糕,有利调动劳动积极性,把蛋糕做得更大更好。蛋糕不光是大小问题,还有质量好坏问题。
2.共同富裕不是均等富裕。即使消灭了剥削和贫富分化,都凭劳动和贡献获得收入,并且随着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和财富的相应扩大,大家的收入都不断增加,逐渐走进富裕了,富裕的程度也是有差别的,住房的面积大小、级别的高低,会有区别;
汽车的大小与质量不会划一;
衣食的质量、品味也会不同;
银行存款的多少也会有差异。能力大、才智高、贡献大的会更富裕一些,这是合理的。奖勤罚懒、奖优罚劣、按劳分配、按对国家和社会的贡献分配,依然是社会主义的原则。
3.怎样把握和实现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的重要意义和走向?十八大报告的这一规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坚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就是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为了实现共同富裕,就需要有一系列的战略和政策措施。概括起来,依然是狠抓建设社会主义的两大环节:一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好又快地发展生产力,夯实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
二是巩固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搞活、搞好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夯实共同富裕的制度基础。十八大报告的总题目是“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其所阐述的有关经

济社会建设的内容,都是以发展为手段、实现共同富裕为目的。报告的第一部分提出必须清醒地看到我们经济社会生活中亟待解决的困难: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依然薄弱,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较多,深化改革开放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艰巨;
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
社会矛盾明显增多,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执法司法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等。论述的前一段是概述发展生产力中存在的需要解决的困难问题;
后一段是概述在保障和解决民生问题、走共同富裕道路中亟待解决的困难。
实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需有物质保障和制度保障。物质保障就是快速发展生产力,实行科学发展,重质量,重效益;
制度保障就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十八大报告将坚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同坚持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了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就“要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什么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宪法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作为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并列提出。后者的内容是:“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只有坚持社会主

义公有制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制度,才能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邓小平明确告诉我们:“我们在改革中坚持了两条,一条是公有制经济始终占主体地位,一条是发展经济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只要我国经济中公有制占主体地位,就可以避免两极分化。”(《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49页)离开了公有制为基础或为主体,搞私有化,就必然是两极分化,不可能实现共同富裕。“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首先就是不走私有化的邪路。
坚决走共同富裕之路
2013-02-1108:59:06来源:《红旗文稿》查看评论进入光明网BBS手机看新闻有7人参与
4.共同富裕作为一个相对概念,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由低到高不断推进的过程。从全社会人民之间的收入和生活水平来看,即使达到了共同富裕的水平,富裕的层次也会有区别,而且,不同人们之间的富裕层次也不会固定不变,会有交叉和转化。从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来看,在现实社会主义社会和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中,共同富裕的水平,依然是一个随着生产发展和财富增加不断提高的过程。可以初步判断,我国会经历一个由初级共同富裕到中级共同富裕再到高级共同富裕的历史过程,实现初级共同富裕,不需要达到目前发达国家的人均GDP5万美元以上,只要缓和乃至消除了两极分化,实现了分配公平,按照目前的购买力水平,人均收入达到1.5万美元左右,就可以进入初级共同富裕阶段。高级共同富裕阶段,应是共产主义社会的事情。
5.实现共同富裕的难点是什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和科

学发展过程中,会碰到这样那样的障碍和困难,需要不断克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不是摆着平坦大道可任你顺利前进的事情。实现共同富裕,除了要解决发展方面的难题外,更重要的是会碰到怎样坚持和发展公有制为主体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制度性难题。当前,我国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已占国民经济的很大比重,城乡70%到80%的职工在非公经济中就业。私营外资企业是资本主义经济,资本利润和雇佣劳动力的收入是天然对立的。根据近几年的统计资料,部分私营外资企业工人的平均工资收入,只及国有企业职工收入的一半多,不少企业侵犯职工的正当权益。当然,多数私营企业依法经营,关心和维护职工权益,热心于公益和慈善事业,值得肯定和赞许。但一般说来,私有制经济或资本主义经济会产生贫富分化,难以实现社会主义所要求的共同富裕。而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能放弃作为社会主义本质规定和根本原则的共同富裕。所以,在一定历史阶段,只能实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共同富裕。从私营经济中产生的几十亿、几百亿的富豪,需要依法保护其财产,也不能限制富豪的人数增加和其财富的进一步扩大。只能从两方面致力于共同富裕:一方面重在保障和改善低收入劳动者的生活状况,特别是困难群体的民生问题,让广大劳动人民衣食住行的基本生活条件获得保证,充分享受经济社会的发展成果;
另一方面,对富人阶层而言,应多交点税收,多行善举,多承担社会责任,多关心困难群体。特别是私营和外资企业,应多给职工提高工资和福利,保障职工权益。这样,初级层次的共同富裕也基本可以达到。重视和强调走共同富裕道路,本是科学社会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应有之义。面对当前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趋势,强调和着力于共同富裕,更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但是,在着力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人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提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让人民过上好生活”,描绘出未来共同富裕的美好愿景时,不要在宣传中形成一种激励广大群众不实际的片面期待与需求,忽视了另一重要方面,即广大劳动人民群众应为建设社会主义和美好家园,“各尽所能”,齐心奋斗,为社会多做贡献。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讲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从长远的发展趋势来看,劳动者应主要靠提高文化知识和科技水平,靠自己更多更好的劳动和才智贡献,获得更多的收入。在齐心协力做大蛋糕的同时,每人分得更大的一块。这也是社会主义应有之义。(卫兴华作者:中国人民大学

坚决走共同富裕之路
文章来源:红旗文稿[作者:卫兴华]发布时间:13-02-0917:12:301756
一、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最本质的规定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和根本目的,是社会主义最本质的规定,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条件和要求。报告强调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胜利,必须牢牢地把握八项基本要求,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如此强调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在以往的中央文件中是很少见的。怎样认识和看待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理论和实践?

在改革开放前“左”的形势下,是不讲也不能讲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和根本目的是共同富裕的。那时宣传什么穷革命、富则修(修正主义),宁要贫穷的社会主义,不要富裕的资本主义。把重视发展生产力诬为“唯生产力论”,把关心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批为“经济主义”、“福利主义”。那时,讲社会主义,就是强调三条:公有制、按劳分配、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或计划经济)。于是,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就是提高公有制水平,扩大公有制范围,追求一大二公三纯的共有制度。讲按劳分配往往成为吃“大锅饭”的平均主义,而且,只能靠在公有制经济中做工、种田获得劳动收入。长途贩运是投机倒把,个体经济是资本主义,农民在庭院中种点玉米、南瓜,也被当作搞资本主义强迫砍掉。只能讲工人“为革命而做工”,农民“为革命而种田”,不能讲为发家致富而发展生产。把农民搞点土特产、发展点商品经济看作是走资本主义道路,进行堵截。所谓“堵不住资本主义的路,就迈不开社会主义的步”,就是在堵塞发展商品经济提高生活水平的路。实行指令性计划经济,企业没有经营自主权,农民也没有经营自主权。搞经济不重视经济效益,重视“算政治账”,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被模糊了。把某些有利于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的经济行为作为资本主义道路批判,其结果是普遍贫穷的社会主义。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总结新中国建立后社会主义建设中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与教训,一再提出: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他一再强调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在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里事实上是抓住了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的两大环节:一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二是实现共同富裕。至于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与共同富裕的内涵是一致的,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条件。共同富裕就意味着剥削和两极分化的消灭。把解放与发展生产力同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强调提出,在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发展史中是第一次。
强调社会主义应快速发展生产力和实现共同富裕,这是党的理论发展史上的首倡,但不能说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首倡。马克思在1857-1858年的《经济学手稿》中指出:在未来的社会主义制度中,“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将如此迅速,„生产将以所有人的富裕为目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222页)列宁指出:“只有社会主义才可能广泛推行和真正支配根据科学原则进行的产品的社会生产和分配,以便使所有劳动者过最美好的,最幸福的生活。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实现这一点”。(《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46页)因此,我们党的社会主义本质论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指出这一点,是为了消除两种误解。其一是误解马克思主义原理,以为马克思主义只是革命斗争的理论,不是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已经过时。认为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本质论,是不同于马、恩、列的一种全新的社会主义理论。其二是同样误解了马、恩、列的理论,或明或暗地质疑: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否改旗易帜?习近平同志在新近中委、候补中委研讨班开班式的讲话中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

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这就正本清源地讲透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这种源与流的关系。
社会主义要实现全体劳动人民的共同富裕,“让所有劳动者过最美好最幸福的生活”,这是社会主义区别于以往一切社会制度的本质所在。原始社会没有私有制,没有阶级剥削与对立,平均分配,没有收入分配上的不公平,但由于生产力极端落后,不可能有共同富裕和美好的生活。奴隶制度、封建制度、资本主义制度,都存在阶级剥削与对立,存在贫富两极分化,不可能共同富裕。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快速发展生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走共同富裕道路,完全符合马、恩、列的理论指导。没有改马克思主义之旗,易科学社会主义之帜。
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笔者认为,这个本质规定中最本质的,应是共同富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是服从于共同富裕这一根本目的,为其提供物质条件和社会条件的。也只有与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相联系,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和两极分化,才能融入社会主义本质规定。否则,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一切新社会制度都起的作用。《共产党宣言》中讲过,资产阶级统治不到一百年的时间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至于阶级剥削和两极分化,在原始社会中根本不存在。因此,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区别于以往一切社会制度的最本质规定,这是在本质前加一个“最”字的用意所在。二、正确把握共同富裕的内涵和实现途径
共同富裕是一个相对概念而不是绝对概念,因为难以提出一个衡量共同富裕的绝对标准。需要分清把握共同富裕的几个不同层次。
1.将走共同富裕道路同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区别开来。当一个生产力落后的国家,在特殊条件下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时,即使实行了公有制,共同富裕也只能是作为发展的目标去努力实现。如果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由原来的贫富两极分化转向共同富裕,也有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只不过转变过程可以缩短一些而已。就我国来说,目前讲共同富裕,主要是指走共同富裕道路,向着共同富裕目标不断迈进。目标实现时间的长短,要看生产力发展的状况和财富增长的状况。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就需要采取一系列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措施,在把蛋糕不断做大的同时,重视分好蛋糕,将发展的成果惠及广大人民。在这个问题上,存在不同的见解:有的认为,生产决定分配与消费,先生产,后消费。因此应重在发展生产,做大蛋糕。另一种意见认为,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共同富裕,特别在当前收入差别过大的发展趋势下,应重在公平分配,分好蛋糕。还有人认为,实行市场经济,市场调节分配收入,必然会产生收入差别扩大,这是正常的,不必大惊小怪。另有人认为,一个国家在起飞过程中,根据倒U分配理论,先产生收入差距扩大趋势,发展到一定阶段,差距就会缩小。笔者认为,既要重视做大蛋糕,又要重视分好蛋糕,应把两者统一起来。从过程的顺序来说,只有先做好做大蛋糕,才谈得上分好分大蛋糕。但从两者的关系上来讲,

应将做好做大的蛋糕,及时进行公平分配。公平分配蛋糕,有利调动劳动积极性,把蛋糕做得更大更好。蛋糕不光是大小问题,还有质量好坏问题。
2.共同富裕不是均等富裕。即使消灭了剥削和贫富分化,都凭劳动和贡献获得收入,并且随着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和财富的相应扩大,大家的收入都不断增加,逐渐走进富裕了,富裕的程度也是有差别的,住房的面积大小、级别的高低,会有区别;
汽车的大小与质量不会划一;
衣食的质量、品味也会不同;
银行存款的多少也会有差异。能力大、才智高、贡献大的会更富裕一些,这是合理的。奖勤罚懒、奖优罚劣、按劳分配、按对国家和社会的贡献分配,依然是社会主义的原则。
3.怎样把握和实现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的重要意义和走向?十八大报告的这一规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坚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就是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为了实现共同富裕,就需要有一系列的战略和政策措施。概括起来,依然是狠抓建设社会主义的两大环节:一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好又快地发展生产力,夯实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
二是巩固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搞活、搞好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夯实共同富裕的制度基础。十八大报告的总题目是“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其所阐述的有关经济社会建设的内容,都是以发展为手段、实现共同富裕为目的。报告的第一部分提出必须清醒地看到我们经济社会生活中亟待解决的困难: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依然薄弱,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较多,深化改革开放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艰巨;
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
社会矛盾明显增多,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执法司法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等。论述的前一段是概述发展生产力中存在的需要解决的困难问题;
后一段是概述在保障和解决民生问题、走共同富裕道路中亟待解决的困难。
实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需有物质保障和制度保障。物质保障就是快速发展生产力,实行科学发展,重质量,重效益;
制度保障就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十八大报告将坚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同坚持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了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就“要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什么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宪法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作为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并列提出。后者的内容是:“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只有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制度,才能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

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邓小平明确告诉我们:“我们在改革中坚持了两条,一条是公有制经济始终占主体地位,一条是发展经济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只要我国经济中公有制占主体地位,就可以避免两极分化。”(《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49页)离开了公有制为基础或为主体,搞私有化,就必然是两极分化,不可能实现共同富裕。“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首先就是不走私有化的邪路。
4.共同富裕作为一个相对概念,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由低到高不断推进的过程。从全社会人民之间的收入和生活水平来看,即使达到了共同富裕的水平,富裕的层次也会有区别,而且,不同人们之间的富裕层次也不会固定不变,会有交叉和转化。从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来看,在现实社会主义社会和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中,共同富裕的水平,依然是一个随着生产发展和财富增加不断提高的过程。可以初步判断,我国会经历一个由初级共同富裕到中级共同富裕再到高级共同富裕的历史过程,实现初级共同富裕,不需要达到目前发达国家的人均GDP5万美元以上,只要缓和乃至消除了两极分化,实现了分配公平,按照目前的购买力水平,人均收入达到1.5万美元左右,就可以进入初级共同富裕阶段。高级共同富裕阶段,应是共产主义社会的事情。
5.实现共同富裕的难点是什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和科学发展过程中,会碰到这样那样的障碍和困难,需要不断克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不是摆着平坦大道可任你顺利前进的事情。实现共同富裕,除了要解决发展方面的难题外,更重要的是会碰到怎样坚持和发展公有制为主体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制度性难题。当前,我国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已占国民经济的很大比重,城乡70%到80%的职工在非公经济中就业。私营外资企业是资本主义经济,资本利润和雇佣劳动力的收入是天然对立的。根据近几年的统计资料,部分私营外资企业工人的平均工资收入,只及国有企业职工收入的一半多,不少企业侵犯职工的正当权益。当然,多数私营企业依法经营,关心和维护职工权益,热心于公益和慈善事业,值得肯定和赞许。但一般说来,私有制经济或资本主义经济会产生贫富分化,难以实现社会主义所要求的共同富裕。而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能放弃作为社会主义本质规定和根本原则的共同富裕。所以,在一定历史阶段,只能实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共同富裕。从私营经济中产生的几十亿、几百亿的富豪,需要依法保护其财产,也不能限制富豪的人数增加和其财富的进一步扩大。只能从两方面致力于共同富裕:一方面重在保障和改善低收入劳动者的生活状况,特别是困难群体的民生问题,让广大劳动人民衣食住行的基本生活条件获得保证,充分享受经济社会的发展成果;
另一方面,对富人阶层而言,应多交点税收,多行善举,多承担社会责任,多关心困难群体。特别是私营和外资企业,应多给职工提高工资和福利,保障职工权益。这样,初级层次的共同富裕也基本可以达到。重视和强调走共同富裕道路,本是科学社会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有之义。面对当前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趋势,强调和着力于共同富裕,更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但是,在着力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人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提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让人民过上好生活”,描绘出未来共同富裕的美好愿景时,不要在宣传中形成一种激励广大群众不实

际的片面期待与需求,忽视了另一重要方面,即广大劳动人民群众应为建设社会主义和美好家园,“各尽所能”,齐心奋斗,为社会多做贡献。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讲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从长远的发展趋势来看,劳动者应主要靠提高文化知识和科技水平,靠自己更多更好的劳动和才智贡献,获得更多的收入。在齐心协力做大蛋糕的同时,每人分得更大的一块。这也是社会主义应有之义。
(作者: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推荐访问:共同富裕 理解 思考 大学生对共同富裕思考和理解800字 大学生对共同富裕的思考和理解800字 大学生对共同富裕的感想

免责声明: 文章来源于互联网,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文章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予以更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