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獐子岛财务造假案例分析【精选推荐】

来源:卓全范文网 时间:2022-11-09 20:20:05

内容摘要:獐(学名:Hydropotesinermis):是偶蹄目、鹿科的哺乳动物,是一种小型的鹿,比麝略大,体长91-103厘米,尾长6-7厘米,体重14-17千克。两性都无角,雄獐上犬齿发达,突出口外成獠牙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獐子岛财务造假案例分析【精选推荐】,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2022獐子岛财务造假案例分析【精选推荐】

獐子岛财务造假案例分析4篇

獐子岛财务造假案例分析篇1

长虹公司财务造假案例分析

四川长虹始创于1958年,其前身国营长虹机器厂是我国“一五”期间的156项重点工程之一。然而从数年前开始,长虹就陆续爆出财务丑闻。2003年3月5日《深圳商报》披露了长虹在美国遭遇巨额诈骗的消息:长虹2002年出口彩电近400万台,其中有300多万台是由美国APEX公司代理出口的,这家公司拖欠了长虹的货款,使长虹彩电数亿美元可能无法追回。四川长虹立即给予否认,称“传长虹在美国遭巨额诈骗”纯属捏造,当时有人质疑长虹外销急剧增长和应收账款急剧增长的背后存在“提前确认收入”可能。2003年3月25日,四川长虹公布2002年报显示,长虹实现收入125.9亿元,实现净利1.76亿元,但经营性现金流为-29.7亿元,这是自要求编制现金流量表以来(1998年),长虹经营性现金流首次出现负数。长虹的这份年报披露了这样的一个事实:截止2002年底,长虹应收账款仍高达42.2亿元,其中APEX公司欠38.3亿元(4.6亿美元)。事实上,审计意见及会计报表附注都没有完全揭示APEX风险,长虹巨亏预告后,股价几度跌停,投资者损失惨重。

长虹2008年年报披露存在漏洞,披露的成本、费用存在差异约155亿元,长虹2008年可能存在同时虚增营业收入和成本、费用上百亿元。律师提供的一份材料中指出,长虹2008年年报(合并)中披露的营业成本(2304652.63万元)、销售费用(298553.91万元)、管理费用(114800.62万元),计算得出三项合计为2718007.16万元,但通过年报披露的采购金额等信息分析计算,上述三项费用合计金额约为1166326.47万元,中间存在大约155亿元的差距。两位律师指出,这一是可能长虹2008年隐瞒约155亿元的利润,但可能性较小,另一种可能则是四川长虹2008年可能存在同时虚增营业收入和成本、费用上百亿元。

2010年2月25日,媒体刊出《被指虚增销售收入50亿 四川长虹10年财务迷踪》一文,所谓的长虹“财务门”事件由此开始闹得沸沸扬扬。长虹前员工范德均实名举报长虹公司虚报销售收入50亿,而在其之前,亦有多位专家对四川长虹财务报表真实性提出质疑。长虹公司财务管理方面主要有三个疑点:

1.存货方面:长虹的存货在1997年彩管大战的时候增加,这属于正常情况。1997年之后存货没有下降还有上升趋势,但是他们的存货跌价准备并没有随着存货量的上升而增加。

2.应收帐款方面:1998年彩管大战的时候,长虹的应收帐款正常增加,但是1998以后应收帐款不跌反升,长虹没有按照程序计提坏账准备。

3.短期投资方面:从2000年开始,长虹办理了一个高达10亿的代客理财,代客理财应该计提跌价准备,但是长虹没有按照程序计提短期投资跌价准备。根据长虹的报表可以发现,他2000年有99.92%的一年期应收帐款,2001年有99.80%,2002年有99.76%都不计提,而这些应收帐款从来没有收回过。
通过多方的证据和分析,可以看出长虹公司舞弊的主要方法为多计应收账款:由于虚列销售收入,导致应收账款虚列;
或者应收账款少提或者不提备抵坏账,导致应收账款变现价值和相关资产虚增。长虹公司多计应收账款的渠道主要为以下四个:

1.提前确认收入

自2001年以来,长虹应收账款余额直线上升。与此同时,主营收入在2002年虽有起色,但远远不如应收账款增长的快。长虹2002年收入和利润增长主要得益于出口收入的猛增,据长虹执行副总裁李克兴称,2002年出口开始迅猛增长,从2001年的1.04亿美元猛增到7.8亿美元。对于应收账款余额增长过快的问题,长虹电子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倪润峰作出这样的解释:长虹是2001年开始与APEX合作的。他坦承现在由APEX中介出口的资金确实有四成没有收回,但按惯例,与海外中介企业合作,一般会有二至六个月的还款期,APEX尚未偿还的四成资金中绝大部分仍未超过信用付款期限,而且还有支票担保。

这一事实表明长虹计入财务报表的利润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未确认的收入,也就是应收账款。提前确认的收入不一定能在将来实现,这样是有很大风险的,也就构成了账实不符。

2.伪造承兑汇票

有举报材料称,1998年四川长虹的财务报表显示,该年度应收商业承兑汇票71份,共计22.5亿元,均为四川长虹作假的结果。在1998年四川长虹财务报表大额应收票据列示表中,高达4.658亿元的上海英达商业公司商业承兑汇票事实上是上海英达商业公司应四川长虹要求开具,但是上海英达没有提过货,也没有销售和入库,也不是预付款,公司多次向四川长虹讨要未果,也没有给出不予归还的解释。此外,在四川长虹1998年的财务报表中,显示其对重庆百货大楼1998年末的应收票据为6.658亿元。而在当年重庆百货自己的财务报表中,应付票据仅为9494万元。两家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完全不相符。事实证明:四川长虹多次通过几个大的代理商通过虚假提货和虚假财务记账的方式将销售收入虚增了数十亿元。

3.暗渡陈仓

长虹的一家子公司长虹新艺的所有实物资产、货币资金、存货以及固定资产共计1600万,长虹向长虹新艺投资1个亿,长虹新艺实际收到8000万,长虹新艺拿着这8000万去购买固定资产,或者变成存货、货币资产,总共只有1600万,6400万资本金去向不明。长虹向长虹新艺投资1个亿,损失了8400万。长虹新艺有8000万的应收帐款,但长虹2003年报中,在关联方应收应付款余额项中指明:长虹对长虹新艺无应付帐款。大量的银行贷款、货币现金就是通过这些子公司以应收帐款的形式,转移到第三者手中,然后再把子公司倒闭。子公司因为对其资料公布的要求没有上市公司严格,隐蔽性高,就成了暗中转移资金的目的地。长虹公司通过应收账款,巧妙地将货款转移至子公司,再利用子公司隐蔽性好的特点进一步将资金转走,最后银行债权追索无门,而长虹来自子公司的应收帐款则不断上升。

4.重复记录旺季销售收入

四川长虹1997年度销售收入账务截止日期实际为1998年1月31日,将1998年1月1日到1月31日春节销售旺季近20亿的销售收入计算到了1997年度,这20亿彩电销售增值税发票的票面开票日期均为1997年12月31日。但是这部分销售收入在1998年度以变通的方式再度被计入年报。四川长虹1998年年度财务报表显示,会计年度为公历1998年1月1日至12月31日。但据举报材料称,1998年长虹再次如法炮制,将1999年1月的部分旺季销售收入计入1998年年报。湖南邵东工业品集团公司在国家某行政机关处备案的《长虹公司98返利及代理费结算表》显示,四川长虹1998年的会计年度截止至1999年1月10日。这样一来,原本的收入被重复计入财务报表,自然导致销售收入和利润上升。

舞弊是市场中难以根除的顽症,企业经营总是伴随着财务舞弊。从我国虚报巨额利润、欺骗投资者的琼民源案件,编造子虚乌有暴利故事的“银广夏陷阱”,三年内收入剧增3300倍的格林柯尔神话,到美国安然公司、世通公司、施乐公司等财务造假经典案例,上市公司舞弊的丑闻比比皆是。这些案例给人们带来了很大的危机感,也使得公司治理和规范尤为迫切。

四川长虹“财务门”事件告诉我们:公司财务治理需要更完善的监督和保障,造假带来的是一时的暴利,但却会损害大众的利益,舞弊者自身也终难逃法网。公司首先需要建立健全财务制度,完善现行的财务核算制度、会计准则及内部控制制度: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能有效防止财务造假与舞弊,从而保证财产资料的合法、真实、完整;
其次要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上市公司应建立起公司内部有效的制衡、约束和监督检查机制,建立严格的会计核算制度,内部正规管理;
最后应加强社会监督,建立健全监督体系:企业内部需建立起合理、科学、有序的财务约束机制,同时,外部各主管财政机关、各审计机关应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对上市公司企业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进行审计监督,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对违规行为严惩不贷。

治理上市公司的财务造假行为,并非可以一蹴而就之事,而是一场持久战。长虹的案例只是冰山一角,在看不见的角落里,或许还有更多的舞弊事件。由此可见,提高董事会治理公司水平,维护市场诚信,加强对上市公司的财务监督审查都是势在必行的。唯有外部治理体制和市场环境得到重大变革和改善才能让市场迎来一个真实合法的新局面。

獐子岛财务造假案例分析篇2

财务造假案例之一:“庄家”与“资本运作”

 

这个案例,是国内庄家们最常使用的所谓“财技”。

  假设某国内上市公司,总股本1亿股,业绩较差,正常情况下可以取得每股利润0.1元,此时的每股股价5元,则市赢率50倍(5/0. 1=50)。此时来了一个庄家,相中了这家上市公司,并经过一段时间购买了40%的股票,即4000万股,每股5元,庄家总共投入2亿元(4000万*5元)。

  接着,上市公司把一笔分文不值的劣质资产高价卖掉,假设劣质资产多卖了1亿元。暂时充当冤大头的买家往往就是庄家自己,则这笔买卖让庄家损失了1亿元,但让上市公司增加了1亿元利润,即每股利润提升1元,使每股利润达到1.1元(0.1+1=1.1)。如果上市公司的市赢率还保持50倍不变,则股价为55元(50*1.1=55)。此时庄家持有的股票市值为22亿元(4000万*55元)。如果庄家能在这个价位卖掉股票,减去当初投入的2亿元和卖劣质资产损失的1亿元,庄家最终获利19亿元,投资汇报率850%(19亿/2亿-1=850%)。

  以上过程就是一个典型的做庄过程。当初庄家吃的亏越多,为劣质资产付出的越多,就能为上市公司创造更多的利润,从而庄家最终的收益就越大。实战中,过程会比较复杂,但本质上还是“空手套白狼”,也有人美其名曰为“资本运作”。但无一例外,庄家都是巧妙盗用了收入、利润、市盈率等概念和会计准则的灰色地带,将缺乏财务知识的投资者骗入局中,达到轻松获利的目的。

  中国的股票市场上充斥了一批这样的公司,搞不清它们的主营业务是什么,成天买这卖那地搞“重组”,吃小亏、占大便宜地搞“资本运作”,形成了这个“系”那个“系”。而被重组的公司,去年还是ST,或者市赢率几百倍,今年每股利润就可以弄到1元多,市赢率只有10来倍,把普通投资者给绕得晕头转向,不知所措。你说,这种重组,到底将什么进行了重组?

财务造假案例之二:互相买卖

  

   这个案例,是去年被揭发的美国上市公司一系列财务造假的典型一例,是电信运营商和宽带网络运营商惯用的伎俩。此案例中一般有两个上市公司合谋造假。我们假设这两家公司,都是电信运营商,一个叫公司A,一个叫公司B。

  故事是这样的:公司A投资建设了一个电信网络X,花了1亿美元;
公司B投资建设了一个电信网络Y,也花了1亿美元。这时候,在电信运营业互相整合的幌子下,大家开始相互购买看中的电信网络。于是,公司A花了10亿美元的高价从公司B中买了网络Y,公司B花了10亿美元的高价从公司A中买了网络X。这样互相买卖一下,表面上看公司A和公司B都没有吃亏,但实际上,这两家公司的财务报表将会如同魔法师眷顾,出现奇迹般的变化。理由是这样的:

  对于公司A,投资网络X,花了1亿美元,卖了10亿美元,在当期形成9亿美元的投入产出差,而新买入的网络Y,完全可以按照固定资产来进行长期摊销,假设为10年,则当年只需摊销1亿美元,最终公司A将多实现利润8亿美元。

  对于公司B,以上逻辑照样适用,公司B也将多实现利润8亿美元。 

  这就是为什么公司A肯花10亿美元去买一个1亿美元的网络,公司B也肯花10亿美元去买另外一个1亿美元的网络。谁都不是傻瓜。

  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会比较复杂。例如可能会有三家公司:A、B、C,分别有网络X、Y、Z。A买B的网络,B买C的网络,C买A的网络,互相之间没有直接的关系和利益冲突,会更隐秘,更有欺骗性。如果不是特别的专业人士,只从财务报表上是根本察觉不到的。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利润能如此简单地给创造出来,上市公司一旦尝到甜头,会对主营业务越来越没有兴趣;
而且骗人的游戏一旦展开,就很难停下来,因为以后的9年中,每年1亿美元的摊销还必须进行,要想在今后保持高利润,就需要寻找更大的类似交易。但没有现金流支撑的利润迟早要露馅的。美国安龙公司就是搞了上千家专门从事这种“自买自卖”交易的帐外公司,造假的窟窿越来越大,实在支撑不下去了,最后来个一次总算账。

  对于投资者来说,投资者可能会在短期内陶醉在虚拟的利润中,并满足股价的上涨,但长久而言,得到的好处是有限的,因为这些利润都是少部分内部人制造出来的,根本不会产生新的现金流,甚至现金流还是负的(因为只要公司账面上有利润,就必须支付企业所得税,这笔钱是要实实在在从公司流出去的)。真正无风险得到好处的是那些拿到高额奖金的CEO们和幕后股价的操纵者,这些内部人还能“先知先觉”、全身而退,把一个亏损累累的公司留给大部分还在梦中的普通投资者。

财务造假案例之三:非常规经营会计

  这里所称“非常规经营会计”是指租赁,托管,承包,巨额亏损公司托管,出包,或租赁出去后,即使是全资企业,上市公司对该子公司核算由权益法变成成本法,以收到托管费、承包费或租赁费确认投资收益;
相反,关联方可以将一些优质资产托臂。出包或租赁给上市公司,上市公司靠这些优质资产产生的利润扣除托管费,承包费或租赁费确认收入,计入其他业务利润,甚至作为主营业务利润,这些行为往往名为“租赁、托管、承包”实为上市公司贡献利润。

  如某公司,该公司与主要股东××药厂签有2001年度为期一年的短期投资协议书,实际的投资款为2000万元,协议书规定投资产生盈亏按投资比例分成和承担,公司最高收益率不超过65%。根据该协议书,公司在2001年度收到此项投资收益1159万元,业已计入当年利润,占当年合并利润总额的47.27%(公司当年的净利润为2110万元)。值得注意的是,公司2001年的净资产收益率为10.28%,并且2000万元的投资款带来1159万元的投资收益,年回报率高达57.95%,比正常的投资回报率高出许多。

财务造假案例之四:“掏空 ”(科苑集团)
 
 

  大股东接力造假科苑集团两被掏空  
  2007年初,安徽省科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公告称,获得宿州市政府财政补贴5500万元用于弥补去年亏损,预计2006年公司业绩将实现盈利。政府巨额财政补贴使*ST科苑保牌有望成功,基本化解了“迫在眉睫”的退市风险。  

  与此同时,中国股市又一个造假的“惊人案例”也浮出水面。安徽省科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自2000年包装上市后,就陷入了造假、圈钱“怪圈”。两任大股东“接力”造假,掏空上市公司后抽身退出,留下5亿多元银行债务的“烂摊子”。  

  包装上市招股承诺成空文  

  科苑集团的前身是位于宿州市的安徽省应用技术研究所,原为一个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1995年,安徽省宿州科苑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成立,其中安徽省应用技术研究所占95%的股权。1997年,安徽省应用技术研究所改制后,除了国有股权约占19%以外,其余的都是科苑职工的自然人股,其中,所长汪德荣个人占有近30%的股权。同年,安徽省宿州科苑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整体变更设立了安徽省科苑应用技术开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上市时,安徽省应用技术研究所成为控股大股东,约占52%的股份。  

  科苑集团2000年上市时实际募集资金约3.88亿元。科苑集团在《招股说明书》中说,募集资金将投入L-苯丙氨酸等7个项目,除个别项目外,全部是自主开发的高新技术产品,其中有列入国家级及省级火炬计划、星火计划的高科技项目,市场前景良好。  

  然而《招股说明书》的不少承诺成了“空头支票”:上市后不久,7个承诺投资项目,就有包括“动植物油脂及油脚综合开发新技术”这一列入国家级星火计划项目在内的3个项目,成了“空头支票”无法实施,涉及金额达1.4亿元,超过全部承诺投资额的三分之一。对此重大变更,公司称因“市场发生重大变化、技术竞争优势减弱”等原因所致,一笔带过。已经实施的4个项目中,有3个承诺投资额在4900万元左右的“高科技”项目也大幅“缩水”,投资额分别减少1100万至1700万元不等,其中2个项目列入国家级和省级火炬计划。  

  记者采访了解到,科苑集团上市时所承诺的“高科技”项目,仅仅是为了能够达到上市的目的而采取的包装措施,既缺乏深入细致的可行性研究,更没有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法和步骤。上市6年来,这些“高科技”项目非但没有给科苑集团带来收益,反而成为企业沉重的负担。已经实施的3个“高科技”项目花费1亿多元,一个虽已建成但没有投产;
有2个虽然已经投产,但是一直在亏损。  

  现任科苑集团董事长吴立平说,上市时很多所谓的高科技项目只是在“炒概念”。募集资金项目变来变去,连我们自己都对不上号了。但每年还要硬着头皮做年报,要“自圆其说”。  

  违规炒股巨额资金化泡影  

  公告显示,科苑集团上市后,于2001年、2002年、2003年通过往来拆借给上海坤源经济发展有限公司资金1.8亿元、1.78亿元、1.78亿元,截至2004年底,尚有余额17895万元(占公司最近一期经审计净资产的100%)未能归还。为此,深交所对科苑集团及其责任人进行公开谴责,称其对这些重大事项此前历年没有入账,也没有履行信息披露义务。  

  记者采访了解到,上海坤源是由科苑集团自己出资设立的投资平台,由科苑集团原董事长汪德荣一手控制,由公司原财务总监坐镇上海掌管。2000年上市之初,科苑集团就开始通过上海坤源进行证券投资,将巨额募集资金投入股市。统计显示,其投入股市的资金最多时接近3.7亿元,绝大多数是募集资金。  

  更有甚者,上海坤源还向其他单位融资炒股,融资额达2亿余元。2001年后股市低迷,科苑集团证券投资亏损严重。到2002年6月,其沉淀在证券市场中的约1.8亿元亏损殆尽。  

  为了弥补炒股亏空,科苑集团从2001年起开始向银行大量举债。截至2006年11月,公司银行贷款本息合计超过5亿元。公司在合肥高新技术开发区的房产、酶工程技术中心大楼等资产,被一一拍卖。  

  为了弥补挪用募集资金形成的亏空,科苑集团在信息披露上大做文章。一方面隐瞒大额银行贷款和违规担保事实。另一方面,用虚拟在建工程、反复进行财务造假的手段来掩盖资金窟窿。如科苑集团募股资金项目之一的“年产100吨天然维生素E项目”,原计划投资4900万元。2003年年报披露完成投资4899万元,进度完成98%;
规范后的2004年年报披露累计完成投资约3604万元,进度还是完成98%,就在短短一年时间里,在建工程投资额一下子大幅“缩水”近1300万元。同样的造假手段在其他几个项目中也都存在,已完工的项目投资额,年报披露的数字4年就有3年不一样,相差竟然在1000万元左右。  

  连环掏空上市公司陷困境  

  2002年6月,上海庆安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上海庆安)投入1.1亿元,通过收购安徽省应用技术研究所自然人股东所持的科苑集团控股股东应用技术研究所77.39%的股权,成为科苑集团新的实际控制人。  

  公司职工反映,上海庆安重组科苑时,汪德荣等人炒股已形成1亿多元亏空。汪德荣等人和上海庆安签订秘密补充协议,约定重组后不得对前任进行审计,不得追究前任经营者的责任,汪德荣等高管在拿到巨额转让金和以上承诺后,放心退出。  

  知情人士解释说,当时上海庆安接手科苑时打起的“如意算盘”是:股市大盘已连跌两年,科苑炒股的窟窿有可能通过股价回涨补回来。而在产业方面,毕竟科苑上市才两年,不会有大的损失。此外,科苑集团与上海庆安的医药和化工产业具备一定的互补性,整合起来可以发挥双方的优势。  

  但是事与愿违,在接手科苑的证券持仓后,上海庆安不仅没能挽回科苑此前炒股损失,且“窟窿越来越大”。2002年上海庆安派出5名高管进驻科苑,也未能如愿成功整合化工、医药产业,一年后高管陆续撤离。  

  为了收回自己的1.1亿元资金,上海庆安随后将所持的安徽省应用技术研究所的股权向银行质押,收回9800万元。而后,利用自己对安徽省应用技术研究所、科苑集团的控制权,与关联公司上海亚安、上海润安、上海翰亚进行了一系列造假交易,以拆借、受让委托资产等形式,形成了对科苑集团的欠款,后逐步计提坏账,疯狂“掏空”科苑。  

  通过上述系列关联交易,上海庆安从科苑集团“掏出”约2.5亿元,其中1.8亿元系与上海坤源炒股有关,填补前任大股东炒股亏空。到2006年底,*ST科苑这个名噪一时的“高科技”企业已经是连年亏损,面临暂停上市风险和退市危机,宿州市政府不得不出手相救。

财务造假案例之五:应收帐款与货币资金
 
    2007年报公布前曾指控综艺股份流动资产大都可能是泡沫资产,货币资金、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及存货大部分是虚构的,而其它应收款也实为大股东及关联方占款,亦即,综艺股份10亿流动资产中大部分资金去向不明,而且其主营收入及净利真实性也非常可疑。该司对此没有作出正面回应。
 
  2007年报显示,该司2007收入6.26亿元,比上年微降1.17%;
但净利增长176%,高达0.59亿元。“其它应收款”从年初的5.41亿元降至年末的0.72亿元,“短期借款”从年初的3.77亿元降至年末的1.24亿元,而货币资金从年初的2.25亿元增加至年末的4.27亿元。笔者严重怀疑该公司07年末4.27亿元货币资金多为虚构,该司过去就曾虚构货币资金,05年报偷偷地将虚构的货币资金转入“其它应收款”,而07年报反向操作,一看“其它应收款”藏不了了,又转回货币资金,笔者怀疑该公司通过资金运作方式虚增货币资金甚至虚增负债,且该公司主业虚盈实亏。

獐子岛财务造假案例分析篇3

紫鑫药业财务造假案例分析

2011年,中国证券市场迈进弱冠之年后的第一个年份。作为资本市场重要主体——上市公司,也经历了波折丛生,风雨激动的一年。在2011年里创下“神话”业绩的紫鑫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紫鑫药业),被质疑伪造上下游客户,虚构人参相关交易,前五大营业客户均是“影子公司”,最终被证监会立案稽查。本次案例主要是对紫鑫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三大报表进行分析,并与该同时涉及人参业务的行业龙头康美药业和行业平均水平进行对比分析,探究其是否存在虚假,虚假的程度有多大,虚假背后的原因和动机是什么

紫鑫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概述

吉林紫鑫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是吉林省制药生产企业中的后起之秀,1998年5月成立,2007年3月在深交所挂牌上市,是一家集中成药的研发、生产、销售、饮片加工、药用动植物种养殖为一体的高科技股份制企业。经过几年的打拼和发展,紫鑫药业先后获得 “吉林省百强民营企业”、 “全国中药百强企业”、“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等荣誉称号。“紫鑫”商标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和吉林省著名商标。 紫鑫药业的主导品种以治疗心脑血管、消化系统疾病和骨伤类为主,主要产品有活血通脉片、麝香接骨胶囊、醒脑再造胶囊、复方益肝灵片、补肾安神口服液、四妙丸等。

一,资产负债表分析

资产负债表分析的基本原理

资产负债表是反映企业在某个特定日期的全部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的财务状况。对其资本结构分析,可以判断其结构的健全和合理与否,可以看出其经济实力和经济基础稳定与否。

1.资产负债表部分项目具体分析

表1 紫鑫药业近几年资产结构趋势表

时间

2008-12-31

2009-12-31

2010-12-31

2011-6-30

流动资产合计

41.92%

48.23%

82.16%

75.11%

固定资产与在建工程合计

48.47%

39.52%

10.02%

17.85%

无形资产及递延资产

9.58%

7.58%

6.63%

5.97%

资产总计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从上面表1可以看出,在紫鑫药业的资产结构组成当中,流动资产从稳定在41.92%~48.23%之间忽在2010飙升到82.16%,固定资产与在建工程也是从52.59%~39.52%,,到2010年急剧下降到10.02%,流动资产比例的增加,意味着公司资产的流动性和变现能力增强,公司承担风险的能力加强,另外,固定资产比例减少,说明其在缩小规模,将会影响到公司以后的获利能力。这种变动是否符合行业变动趋势?这些问题令我们想知道紫鑫药业流动资产,固定资产及在建工程变动的原因。

因此,我对紫鑫药业的流动资产结构进行了进一步细分,把分析重点放在2010年上。

2.流动资产结构分析

在公司流动资产中,货币资金,应收债权和存货三项最为重要。一般而言,公司持有货币资金的目的是支付,债权和存货是为周转准备的。

表2 紫鑫药业近几年流动资产结构趋势表

时间

2008

2009

2010

2011

平均比例

货币资金

38.87%

30.51%

66.72%

67.21%

50.32%

应收账款

33.96%

39.94%

6.59%

8.63%

23.98%

预付款项

11.42%

12.99%

17.14%

18.11%

13.74%

其他应收款

1.51%

6.91%

1.11%

1.22%

3.13%

存货

13.30%

9.65%

8.20%

4.74%

8.73%

流动资产合计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

从表2以看出,紫鑫药业的流动资产中,货币资金也是由38.87%下降至30.51%,在2010年又突然上升到66.72%,平均比例在50.32%,占流动资产一半以上,应收账款相应呈反向变动,由29.87%上升至39.94%,在2010年却突然下降到6.59%,平均比例在23.98%,存货所占比例不大。那么是什么导致2010年的流动资产的剧增,货币资金的大量持有?是否与应收账款的收回,存货的销售有关?在附注上我找到了这样的解释:货币资金期末数较期初数增加 131,209.50万元,主要原因是本公司本期非公开发行 A 股普通股募集资金98,799.99万元所致,其真实性还有待考核。2010年货币资金剧增,固定资产及在建工程规模的缩小,应收账款的减少,存货在同行业所占流动资产如此低,这笔资金的流入和流出实在令人怀疑。这很可以存在虚构收入问题。因此,把分析重点放在了2010主营业务收入和应收账款,对主营业务和应收账款进行了进一步分析。

药品制造业流动资产结构的同业比较

3.主营收入分析

紫鑫药业业绩暴增是否暗藏玄机?“人参神话”是否属实,我们来分析一下主营业务的主要品种的收入情况和前五名客户的营业收入情况。

主要品种收入分析

从阅读紫鑫药业四年报表附注中统计到,在紫鑫药业的主营收入中,主要是依靠四妙丸,活血通脉片,醒脑再造胶囊,肾复康胶囊,六味地黄软胶囊,补肾安神口服液六种产品的销售(如表所示),收入约占主营业务的一半以上,但在2010年,六种品种在主营业务中的支柱地位却完全改变了,人参业务的涉入,就已占了主营业务的55.92%,“人参系列产品”销售带来了主营业务3.60亿元的收入。这样大胆舍弃主业,将大量资金投入一个全新的领域,所冒风险极大,这种情况也极为罕见。为探究其是否真实,我们在附注中找到了这样的解释:公司积极参与吉林省人参产业开发,把握机遇,2010年度投入大量资金收购人参,对所采购的人参进行了粗加工,并实现了对外销售,致使“人参系列产品”销售增加3.60亿元。如果是大量购入人参的话,那么为什么2010存货并未增加反而减少?且紫鑫药业的存货在同行中是最小的。人参业务的加入,更令人觉得疑团重重。

关联方分析

市场交易实现的途径主要有两种:一是与独立当事人的交易,二是与关联方的交易。与独立当事人的交易一般遵循供求关系并通过价格机制决定是否成交和成交价格,最为公允和真实。相反地,与关联方发生的交易很可能扭曲供求关系和价格机制,掩盖企业产品或劳务的市场实现缺乏竞争力的事实。以下是对公司前五名客户进行分析:

本公司前五名客户的营业收入情况

客户名称

营业收入

占本公司全部营业收入的比例

四川平大生物制品有限责任公司

70,685,840.71

11.00%

亳州千草药业饮片厂

68,906,024.00

10.73%

吉林正德药业有限公司

61,130,030.60

9.52%

通化立发人参贸易有限公司

16,028,761.06

2.49%

通化文博人参贸易有限公司

15,829,646.02

2.46%

合 计

232,580,302.39

36.20%

图 5 紫鑫药业与其三大客户之关系图

通过阅读公司控股股东情况及实际控制人情况,查阅资料与及相关报道,我们发现:前五名客户与紫鑫药业有着悬殊的关系,整理出如上所示关系图。在紫鑫药业前五名客户中,第一客户——平大生物,在其股东信息中显示,紫鑫药业关联方持股比例占60.88%,疑似间接被控制,更令我们不解的是其公司主打产品为何首乌,为何年营业额仅3000万的平大生物会不惜代价去购入7000万人参原料?其可靠性实令人怀疑。第二客户——千草药业,被紫鑫药业的子公司草还丹药业持有股份56%,可见,千草药业实质为紫鑫药业的孙公司。第三客户——正德药业,在公司股权没有任何变更的情况下,法人代表由仲维光变更为郭春林,根据知情人士透露,郭春林与紫鑫药业董事长郭春生是家族关系,而仲维光也是郭春林的亲属,所以正德药业可以说是曾被紫鑫药业实质控制。由此可见,紫鑫药业的人参交易实存蹊跷,营业收入也不得不令人怀疑。

4.应收账款分析

企业销售产品是形成应收账款的直接原因,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应收账款会随着销售规模的增加而同步增加。从以上分析到2010年营业收入的暴增并没有带来应收账款的同步增加反而减少,下面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2010的应收账款。

表为2010年应收账款单项金额重大与其他不重大的应收账款按账龄分类

账龄

期末数

期初数

账面余额

坏账准备

账面余额

坏账准备

金额

比例

金额

比例

一年以内

140,291,418.64

94.64%

8,417,485.12

128,060,214.56

95.26%

7,683,612.87

一至二年

5,686,669.81

3.84%

454,801.69

5,648,375.32

4.20%

451,870.03

二至三年

1,884,488.81

1.27%

188,448.88

649,235.61

0.48%

64,923.56

三至四年

357,143.15

0.24%

71,428.63

70,859.10

0.05%

14,171.82

四至五年

13,816.85

0.01%

4,145.06

3,826.00

0.01%

1,147.80

合计

148,233,537.26

100.00%

9,136,309.38

134,432,510.59

100.00%

8,215,726.08

图6 紫鑫药业体内循环交易推测图

从以上表中我们可以看出紫鑫药业一年以内应收账款1.4亿元多,占应收账款总额的94.64%,坏账准备计提800万余元,三年以上的应收账款所占比例不大,且欠款前五名单位也都是一年以内收回的,其中最大的欠款单位是通化致远和通化宏雅,其欠款金额达1.5千万余元,占应收账款总额的10.12%,都是因2010年涉及人参业务而突增的。据有关报道和人员调查:突增的大客户无论是从名称(均为通化致远,通化宏雅,通化立发,通化文博等四家人参贸易有限公司,延边嘉益,延边耀宇,延边劲辉,延边欣鑫等四家人参贸易有限公司),注册时间(2010年7月19日前后和2010年4月23日),地点(通化开发区经开环路2号服务楼10×室和延边州新兴工业集中区),注册资金,联系电话等信息都高度一致,这是不是正如评论上所说,借着政策春风,以人参贸易为托,大肆注册空壳公司,自导自演,伪造上下游客户呢?这着实令人觉得蹊跷甚至显得有些离谱,结合应收账款和应付账款与及营业收入的前五名客户情况,整理出紫鑫药业体内三角交易推测图。

二,利润表分析

利润表分析的基本原理

利润表是反映企业一段时期的经营收支和经营成果,对利润表的分析,能清楚其收入、利得和成本、费用的情况,能判断其成本费用与收入是否合理、配比。

1.利润表的具体分析

收入是否虚实?业绩是否真实?还是正如谣言所说?应具体分析利润表。

从表中,可以看出紫鑫药业净利润和主营业务收入变动趋势是存在差异的,在2008~2010这四年间,净利润是稳中快速上升的,营业收入在2010年较前两年增长速度可以说是飞速的,收入约为2009年收入的三倍。可见,净利润和营业收入变动趋势并非一致。再度分析营业收入变动原因尤为重要。

我们发现在2008~2009年中,货币资金,存货,应付账款波动是一致的,也是在2010年三者发生了分歧,特别是货币资金,急剧上升,波动幅度非常大;
相比之下,存货和应付账款只是稍微上涨了,但增长幅度明显小于货币资金。这主要说明货币资金的大幅度波动不受存货或应付账款的影响。值得我们思考的是:货币资金的增加,是否是因营业收入的上升,应收账款的收回导致的呢?再度分析其变动原因。

从货币资金,应收账款和营业收入变化趋势图中看出2008~2009年这二年中,货币资金,应收账款和营业收入是一致的,之后波动便产生了差异。在2010年中,货币资金上升幅度远远大于营业收入和应收账款的上涨幅度,应收账款几乎是一个水平线上稍微上升。且在2011年,营业收入已明显下降了,货币资金还维持在最高点。综合上述分析,可以得出:货币资金剧增是存在诡异的。

三,现金流量表分析

现金流量表分析的基本原理

现金流量表是以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基础,以收付实现制为原则,定期编制的、反映企业现金流量信息的报表,对其进行分析,可以揭示企业一定时期现金和现金等价物流入和流出的信息,便于报表使用者了解和评价企业创造现金的能力。

紫鑫药业现金流量表项目 单位:万元

年份区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2011年6月

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

2,566.86

1,280.71

1,280.71

-21,541.82

21,202.15

投资活动现金净流量

-4,237.40

-4,692.63

-14,692.92

-25,791.86

筹资活动现金净流量

880.02

4,155.88

167,444.24

6,125.14

现金净流量

-790.53

743.96

131,209.50

1,535.43

从表可以看出,紫鑫药业的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除2010年是呈负值数,其他年份都是正值,虽金额不大,但说明了紫鑫药业是有一定创现能力的。2010年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显负值,说明其经营活动购销失衡,销售商品收到的现金远如购入材料或接受劳务所支付的现金,也说明其经营活动的创现能力不强。前面分析显示,在2010年中紫鑫药业营业收入比较高,特别是人参业务,“人参系列产品”销售带来了主营业务3.60亿元的收入,净利润也呈高福增长,约为2009年净利润3倍。既然营业收入和净利润都那么高,为什么资金回收却是负值?莫非所有的销货活动大多是采用赊销形式?还是用来购买原材料和支付劳务?但根据上面得知紫鑫药业2010年的应收账款是减少的,存货占流动资产的比例在同行业中是最低的。因此,很大程度上可以怀疑其营业收入存在水分和存在操纵利润等问题。

1. 主要财务指标分析

偿债能力指标

偿债能力,是指企业偿还到期债务(包括本息)的能力。偿债能力指标包括短期偿债能力指标和长期偿债能力指标。主要分析是一下几个重要指标:

短期偿债能力指标的计算和分析

短期偿债能力是指企业流动资产对流动负债及时足额偿还的保证程度,是衡量企业当前财务能力,特别是流动资产表现能力的重要指标,主要有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现金比率、现金流动负债比等,下面着重从这几个指标进行分析。

除了2010年外,紫鑫药业的流动比率在其他年份都是连续下降的,平均维持在1.69。再看紫鑫药业的速动比率,与流动比率保持一致趋势,平均维持在1.54,根据速动比率公式“速动比率=(流动资产—存货)/ 流动负债”从而推出存货所占比例不高,并未对流动比率构成影响。这与上面分析存货所占比例较小是相一致的。由此看见,紫鑫药业偿付能力较弱,短期流动性风险较高!

现金比率、现金流动负债比

现金比率可以准确地反映企业的直接偿付能力,当企业面临支付工资日或大宗进货日等需要大量现金时,这一指标更能显示出其重要作用。从数据上看,前三年,紫鑫药业现金比率呈下降趋势,后两年急速上升,平均值为0.89.若正如附注所说2010年度投入大量资金收购人参,无疑加剧了短期偿债风险。

现金流动负债比是指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与流动负债的比率,用来衡量企业的流动负债用经营活动所产生的现金来支付的程度。从数据中直接可以看到紫鑫药业现金流动负债比几乎接近为零,平均值为0.07,2010年还出现负值,这说明单依靠生产经营活动所产生的现金满足不了偿债的需要,2010年以后,现金比率和现金流动负债比出现了背离现象,也与2010年营业收入狂涨,利润丰厚相矛盾。再次说明紫鑫药业短期偿债能力是相对较弱的。

长期偿债能力指标的计算和分析

资产负债率是综合反映企业偿债能力的重要指标,它通过负债与资产的对比,反映在企业的总资产中有多少是通过举债获得。紫鑫药业资产负债率是不断上升的,说明其投资组是比较稳健的。

产权比率是负债总额与所有者权益总额的比率,是为评估资金结构合理性的一种指标。紫鑫药业产权比大体是上升的,财务结构相对比较合理。

2.营运能力分析

企业营运能力是指企业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创造社会财富的能力,其实质是要对资源的有效配置,在尽可能短的周转时间,生产出尽可能多的产品,创造尽可能多的营业收入。因此,对企业的营运能力分析,是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稳定性和获利能力强弱的关键环节。在此,着重对流动性强的资产进行分析,其营运能力指标数据表和相关分析如下:

应收账款周转率指标反映了企业的应收账款变现速度和管理效率的指标。根据报表数据,我们可以知道,紫鑫药业的应收账款周转率非常低,平均周转天数为162天,也就是说紫鑫药业应收账款变现速度很低。从报表看到2010年的应收账款明显低于平均周转天数,是不是2010年对应收账款采取了有效管理机制呢?

存货周转

年份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2011年6月

紫鑫存货周转率

9.71

8.41

6.31

1.35

紫鑫存货周转天数(天)

38

43

58

269

康美存货周转率

4.15

2.98

3.05

2.45

康美存货周转天数(天)

88

122

120

149

存货周转率和周转天数趋势图

存货周转率也称存货利用率,是指企业一定时期产品或商品销货成本与存货平均余额的比率,该指标反映企业的存货周转速度和流动性、存货的质量。紫鑫药业的存货周转率较高,周转天数也较快,但在2011年存货周转天数涨幅竟是2010年的50倍,可猜测企业在2011年经营状况和信誉受到冲击。

流动资产周转

年份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2011年6月

紫鑫流动资产周转率

1.04

0.94

0.53

0.09

紫鑫流动资产周转天数(天)

351

388

689

4168

康美流动资产周转率

0.78

0.82

0.82

0.37

康美流动资产周转天数(天)

467

445

445

986

流动资产周转率和周转天数趋势图

流动资产周转率是营业收入净额与平均流动资产总额的比率,该指标能反映企业的流动资产周转速度和综合利用效率。从表和图中可知,紫鑫药业流动资产周转率逐年下降,平均降幅为65%,周转天数逐年增加,2011年竟达到4168天!这说明了一方面营业收入净额减少,或平均流动资产增加,或两者兼有。结合上面分析,营业收入净额是增加的,那么平均流动资产增加得要远远超过营业收入净额增加的幅度,之前分析知道了存货,应收账款和其他预付账款等所占比例都比较小,且都呈下降趋势,所以就只能增加货币资金了,那么其增加额要达到相当大的程度才能使得上述结论成立。

结论与建议

通过上述对紫鑫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及各种财务指标的分析,确实发现其报表数据存在矛盾和异常,主要表现在:

(1)流动资产比例在2010年突然增加,显然其流动性和变现能力增强,但实际上,紫鑫药业营业活动创现能力显弱。

(2)大量持有货币资金是导致2010年流动资产剧增的原因,究其货币资金从何而来,无从得知。

(3)销售收入巨大,但其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值仍是负数,难以想象其货币资金是如何运营的

(4)大胆舍弃主打产品,将首次涉入的单一业务作为收入的支柱地位,此决策匪人所思,且存货并未随大量采购人参原料而增加。

(5)营业收入前五名客户与紫鑫药业有着悬殊关系,人参交易是否真实,令人怀疑。

(6)欠款单位信息相似程度有些离谱,有注册空壳公司,伪造上下游客户之嫌疑。

(7)巨额的销售收入,存货却是同行业中最小,究其巨额收入的来源,主要疑点为人参交易,但人参交易却扑朔迷离,无法解释。

总结该公司种种可疑的迹象,可以判断其很可能存在造假的行为。究其造假的原因和动机有如下几点:

从内部考核来说:企业的经营业绩,其考核办法一般以财务指标为基础,如利润(或扭亏)指标、投资回报率、产值、销售收入、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资产周转率、销售利润率等,均是经营业绩的重要考核指标。而提高经营业绩则会吸纳大量资金扩大经营,增加资产流动性,降低偿债风险和提高知名度等好处。

从外部考核来说:如行业排行榜,主要也是根据销售收入、利润总额等来确定的。

还有国家对公司上市的要求高、条件多,如公司注册资本要达到5000万以上,并且连续3年盈利,近三年内无重大违法现象,公司对外发放的股数必须达到公司总资本的25%等。因此,迫于内外因下,公司就有可能造假上市。

獐子岛财务造假案例分析篇4

长虹公司财务造假案例分析


四川长虹始创于1958年,其前身国营长虹机器厂是我国“一五”期间的156项重点工程之一。然而从数年前开始,长虹就陆续爆出财务丑闻。2003年3月5日《深圳商报》披露了长虹在美国遭遇巨额诈骗的消息:长虹2002年出口彩电近400万台,其中有300多万台是由美国APEX公司代理出口的,这家公司拖欠了长虹的货款,使长虹彩电数亿美元可能无法追回。四川长虹立即给予否认,称“传长虹在美国遭巨额诈骗”纯属捏造,当时有人质疑长虹外销急剧增长和应收账款急剧增长的背后存在“提前确认收入”可能。2003年3月25日,四川长虹公布2002年报显示,长虹实现收入125.9亿元,实现净利1.76亿元,但经营性现金流为-29.7亿元,这是自要求编制现金流量表以来(1998年),长虹经营性现金流首次出现负数。长虹的这份年报披露了这样的一个事实:截止2002年底,长虹应收账款仍高达42.2亿元,其中APEX公司欠38.3亿元(4.6亿美元)。事实上,审计意见及会计报表附注都没有完全揭示APEX风险,长虹巨亏预告后,股价几度跌停,投资者损失惨重。
长虹2008年年报披露存在漏洞,披露的成本、费用存在差异约155亿元,长虹2008年可能存在同时虚增营业收入和成本、费用上百亿元。律师提供的一份材料中指出,长虹2008年年报(合并中披露的营业成本(2304652.63万元、销售费用(298553.91万元、管理费用

(114800.62万元,计算得出三项合计为2718007.16万元,但通过年报披露的采购金额等信息分析计算,上述三项费用合计金额约为1166326.47万元,中间存在大约155亿元的差距。两位律师指出,这一是可能长虹2008年隐瞒约155亿元的利润,但可能性较小,另一种可能则是四川长虹2008年可能存在同时虚增营业收入和成本、费用上百亿元。
2010年2月25日,媒体刊出《被指虚增销售收入50亿四川长虹10年财务迷踪》一文,所谓的长虹“财务门”事件由此开始闹得沸沸扬扬。长虹前员工范德均实名举报长虹公司虚报销售收入50亿,而在其之前,亦有多位专家对四川长虹财务报表真实性提出质疑。长虹公司财务管理方面主要有三个疑点:
1.存货方面:长虹的存货在1997年彩管大战的时候增加,这属于正常情况。1997年之后存货没有下降还有上升趋势,但是他们的存货跌价准备并没有随着存货量的上升而增加。
2.应收帐款方面:1998年彩管大战的时候,长虹的应收帐款正常增加,但是1998以后应收帐款不跌反升,长虹没有按照程序计提坏账准备。
3.短期投资方面:从2000年开始,长虹办理了一个高达10亿的代客理财,代客理财应该计提跌价准备,但是长虹没有按照程序计提短期投资跌价准备。根据长虹的报表可以发现,他2000年有99.92%的一年期应收帐款,2001年有99.80%,2002年有99.76%都不计提,而这些应收帐款从来没有收回过。

通过多方的证据和分析,可以看出长虹公司舞弊的主要方法为多计应收账款:由于虚列销售收入,导致应收账款虚列;
或者应收账款少提或者不提备抵坏账,导致应收账款变现价值和相关资产虚增。长虹公司多计应收账款的渠道主要为以下四个:1.提前确认收入
自2001年以来,长虹应收账款余额直线上升。与此同时,主营收入在2002年虽有起色,但远远不如应收账款增长的快。长虹2002年收入和利润增长主要得益于出口收入的猛增,据长虹执行副总裁李克兴称,2002年出口开始迅猛增长,从2001年的1.04亿美元猛增到7.8亿美元。对于应收账款余额增长过快的问题,长虹电子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倪润峰作出这样的解释:长虹是2001年开始与APEX合作的。他坦承现在由APEX中介出口的资金确实有四成没有收回,但按惯例,与海外中介企业合作,一般会有二至六个月的还款期,APEX尚未偿还的四成资金中绝大部分仍未超过信用付款期限,而且还有支票担保。
这一事实表明长虹计入财务报表的利润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未确认的收入,也就是应收账款。提前确认的收入不一定能在将来实现,这样是有很大风险的,也就构成了账实不符。2.伪造承兑汇票
有举报材料称,1998年四川长虹的财务报表显示,该年度应收商业承兑汇票71份,共计22.5亿元,均为四川长虹作假的结果。在1998年四川长虹财务报表大额应收票据列示表中,高达4.658亿元的上海

英达商业公司商业承兑汇票事实上是上海英达商业公司应四川长虹要求开具,但是上海英达没有提过货,也没有销售和入库,也不是预付款,公司多次向四川长虹讨要未果,也没有给出不予归还的解释。此外,在四川长虹1998年的财务报表中,显示其对重庆百货大楼1998年末的应收票据为6.658亿元。而在当年重庆百货自己的财务报表中,应付票据仅为9494万元。两家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完全不相符。事实证明:四川长虹多次通过几个大的代理商通过虚假提货和虚假财务记账的方式将销售收入虚增了数十亿元。3.暗渡陈仓
长虹的一家子公司长虹新艺的所有实物资产、货币资金、存货以及固定资产共计1600万,长虹向长虹新艺投资1个亿,长虹新艺实际收到8000万,长虹新艺拿着这8000万去购买固定资产,或者变成存货、货币资产,总共只有1600万,6400万资本金去向不明。长虹向长虹新艺投资1个亿,损失了8400万。长虹新艺有8000万的应收帐款,但长虹2003年报中,在关联方应收应付款余额项中指明:长虹对长虹新艺无应付帐款。大量的银行贷款、货币现金就是通过这些子公司以应收帐款的形式,转移到第三者手中,然后再把子公司倒闭。子公司因为对其资料公布的要求没有上市公司严格,隐蔽性高,就成了暗中转移资金的目的地。长虹公司通过应收账款,巧妙地将货款转移至子公司,再利用子公司隐蔽性好的特点进一步将资金转走,最后银行债权追索无门,而长虹来自子公司的应收帐款则不断上升。4.重复记录旺季销售收入

四川长虹1997年度销售收入账务截止日期实际为1998年1月31日,将1998年1月1日到1月31日春节销售旺季近20亿的销售收入计算到了1997年度,这20亿彩电销售增值税发票的票面开票日期均为1997年12月31日。但是这部分销售收入在1998年度以变通的方式再度被计入年报。四川长虹1998年年度财务报表显示,会计年度为公历1998年1月1日至12月31日。但据举报材料称,1998年长虹再次如法炮制,将1999年1月的部分旺季销售收入计入1998年年报。湖南邵东工业品集团公司在国家某行政机关处备案的《长虹公司98返利及代理费结算表》显示,四川长虹1998年的会计年度截止至1999年1月10日。这样一来,原本的收入被重复计入财务报表,自然导致销售收入和利润上升。
舞弊是市场中难以根除的顽症,企业经营总是伴随着财务舞弊。从我国虚报巨额利润、欺骗投资者的琼民源案件,编造子虚乌有暴利故事的“银广夏陷阱”,三年内收入剧增3300倍的格林柯尔神话,到美国安然公司、世通公司、施乐公司等财务造假经典案例,上市公司舞弊的丑闻比比皆是。这些案例给人们带来了很大的危机感,也使得公司治理和规范尤为迫切。
四川长虹“财务门”事件告诉我们:公司财务治理需要更完善的监督和保障,造假带来的是一时的暴利,但却会损害大众的利益,舞弊者自身也终难逃法网。公司首先需要建立健全财务制度,完善现行的财务核算制度、会计准则及内部控制制度: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能有效防止财务造假与舞弊,从而保证财产资料的合法、真实、完整;


次要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上市公司应建立起公司内部有效的制衡、约束和监督检查机制,建立严格的会计核算制度,内部正规管理;
最后应加强社会监督,建立健全监督体系:企业内部需建立起合理、科学、有序的财务约束机制,同时,外部各主管财政机关、各审计机关应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对上市公司企业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进行审计监督,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对违规行为严惩不贷。

推荐访问:獐子 造假 案例分析 獐子岛财务造假案例分析 獐子岛财务造假案例分析 獐子岛财务造假案例分析论文

免责声明: 文章来源于互联网,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文章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予以更正。
相关文章